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诲人不倦重教学 砥志研思敢为先

在10月19日至21日举行的全国高校仪器设备展示会的“自制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展示”活动中,我校信息学院教师李俊韬主持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物流系统实训平台》作品荣获三等奖。 

李俊韬老师毕业于航空航天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自2006年来到学校工作,至今已有10年。现为信息学院教授的李老师,同时兼任我校智能物流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的副主任和北京智能物流系统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与物联网技术相关的范畴,还研制一些智能物流实训系统。实训系统除了应用于我校本科生及研究生教学,还与相关企业进行了合作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除此之外,李老师和他的团队还系统出版了《物流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实训》《物联网技术应用开发》《物流信息技术实训》《智能物流系统实训》《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及应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与运营模式》等著作。 

对于此次参赛,李老师说,是为了加强智能物流系统人才培养工作,将相关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训产品。依托智能物流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及智能物流系统北京市协同创新中心,李老师与团队研发了物联网技术实验箱、物联网技术综合实验平台、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供应链实训系统。李老师表示,将科研与教学融合,既保证科研的先进性,又使学生了解到目前国内外相关学科发展的热点问题。“避免纯粹的课本教学,使学生更多了解到学科专业的前沿,把所学应用到实践中去。”为此,李老师积极完善启发性实验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启发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 

实训设备对于教学是大有裨益的。李老师介绍说:学习理念与开放性更强的实验教学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在技术理解和技术应用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比如,通过RFID(设备识别)来给学生签到,比点名更方便,在教学中使用这些技术,学生们更容易了解这些技术的实际价值和作用。还如,将自己开发的GPS让学生使用,既能让学生知道它在某些行业中的应用实际,还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门技术的发展前景。即使获奖了,但李老师认为,实训设备还有不少需要改进之处。比如,设备的可靠性、稳定性上有待提高;另外,还要做得更全面一些,和专业结合得更紧密一些。 

关注教学的李老师,不仅在教学方面有着过人成果,在科研方面也有着不俗的成果。 

为了不断适应现代物流发展面临的新境遇,李俊韬老师和他的团队研制出了搬运机器人。他基于仓储业务一体化、自动化的设计思想,突破物流搬运机器人及多机器人现场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研发了一套智能仓储搬运机器人及多机器人现场控制系统平台。跟市面同类型产品相比,它突破了多传感器融合定位导航、路径自动跟踪、自动转向与行驶、多机协同调度、自主充电、多机器人现场控制等关键技术,目前,该项技术基本上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与以往的物流机器人相比,李老师的搬运机器人是有针对性地为自动化物流系统配送中心而服务的。这主要体现在它的三个主要功能上——搬运、拣选、分拣。在搬运功能方面,它的载重能力基本可以维持在一吨重以上;在分拣功能方面,它类似于京东的货物分拣装置,使分拣的效率有了质的飞跃;在最具有改革性质的拣选方面,它实现了由人到货至货到人的重要改变。传统机器人只能按照固定磁条行走,不能改变作业路径,但是李老师研制的搬运机器人做到了这点。在实际的运行过程当中,它的柔性化程度更高,安装实施速度更快,路径灵活性更强,在任何一个点都可以完成停车、拐弯和转向等动作,相当于一台机器人可以完成以往多台机器人的工作任务。同时,在研发的过程中,随着与企业沟通的加深,李老师和他的团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不断调整着机器人的各项功能,使得它的适用性、实用性和稳定性越来越强。 

而对于付诸心血完成的这一创新成果,李老师的心态很平和,他说,从基本的性能指标来说,物流机器人已经达到了可用的标准;但在产品的产量化方面,也就是产品的集成化具体业务上,推广应用的速度还没有达到相关要求。他表示,下一阶段,团队任务的主要方向就是——在技术上增加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是他的职责,望学生成才是他的愿望。李老师说,希望学生随时关注科学的发展,以一种前瞻性的眼光进行研究、学习,学以致用;理解科研,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创新、创造,使自己的发明创造真正做到改变我们的生活。 

未来,李老师对自己的工作规划是,进一步将科研和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能够将更多的科研结果转化到教学中,促进教学方式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采访札记:在此,我们祝愿李俊韬老师,祝愿他研制出更有效、更实用的实训设备,祝愿他在自己的创新之路上不断前行。

(校报社记者/张满 李睿 王萍 杨芸 张云云) (摄影/黄天华) 

来源:《北京物资学院报》2016年12月15日第311期4版 

链接:http://bwu.cuep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