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是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时期,是首都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胜阶段,也是学校到2020年基本建成在物流与流通领域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力的高水平特色型大学的攻坚阶段。为进一步了解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形成过程和战略思路,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采访了学校规划办副主任刘浏老师。
新闻中心:学校“十三五”规划是学校未来五年发展的总纲领和指导文件,作为规划制订的主要负责部门和参编人员,您认为它最大的特色是什么?为什么?
刘浏:“十三五”规划的最大特色可以用“清、准、细、实”四个字来概括。
“清”是指思路清晰明确,可以用五个关键词来概括“十三五”规划的总体思路,即“一个目标、一个战略、两大坐标、三条主线、八大体系”。“一个目标”是“建设在物流与流通领域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力的高水平特色型大学”;“一个战略”是“立地顶天”发展战略;“两大坐标”是“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大学设置基本条件”和“部分一级学科达到博士点申报条件”;“三条主线”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依规治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八大体系”是指建设比较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科体系、科研与社会服务体系、人才队伍体系、国际化与协同发展体系、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党建工作体系。“一个目标、一个战略”是规划的宏观层面,是管总的;“两大坐标”是对目标的细化;“三条主线”是规划实施的动力和保障;“八大体系”是主要任务,涵盖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准”是指目标定位准确。“十三五”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与学校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目标是一致的,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明确了“两大坐标”,即“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大学设置基本条件”和“部分一级学科达到博士点申报条件”。“十三五”期间,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要瞄准这两大坐标,都要服务于这两大坐标,这是对“高水平特色型大学”这一宏观目标的具体化和准确化,是符合学校发展实际和发展趋势的,也是符合广大师生员工的利益和期待的。
“细”是指指标精细合理。“十三五”规划根据教育部规定的大学设置条件以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制定的博士点硕士点申请基本条件等文件,深入分析学校发展现状,科学研判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态势,结合上级相关政策,对“八大体系”建设均提出了若干定量或定性的指标。比如培养规模,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在校普通本科生要达到6500人,在校硕士研究生要达到1000人,学历教育留学生要达到120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要新增2-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要新增2-4个,力争实现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突破;国家级科研项目要达到70项,省部级项目要达到100项,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要力争达到20项,等等。这些定量指标绝不仅是一个个简单的数字,而是紧紧围绕着前面提到的“两大坐标”,“十三五”时期学校各项建设任务的完成情况都将对照这些指标反映出来。
“实”是指措施具体扎实。“十三五”规划针对各项主要任务提出的措施都体现了一个“实”字,比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何谓创新?如何创新?规划提出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措施,对应高素质应用型,提出设立实验班、卓越班;对应国际化,提出设立国际班;对应复合型,提出建立辅修和双学位制度,目的就是要探索建立分类并举的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比如“专业和课程建设”,提出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目标,建成人文、科学、美育、体育通识课程体系;加大外语、数学、计算机等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力度,建成以学生需求和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基础课教学体系;推进慕课、微课建设以及网络精品课、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等项目建设,提升专业课程质量,形成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互为支撑的课程体系,等等。规划措施做“实”,既可以在工作中起到实实在在的指导作用,也可以让广大师生了解到我们在“十三五”期间到底要做什么、怎么做,这对于广泛凝聚师生共识、营造积极向上氛围、激发工作学习热情是十分有效的。
新闻中心:与“十二五”发展规划相比,您认为学校“十三五”规划做出了哪些富有特色的改变?
刘浏:在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大背景下,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迅速推进,以及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向纵深发展、国内高校竞争日趋激烈的大形势下,在通州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大好机遇下,“十三五”时期的工作与“十二五”相比,更加强调和突出与国家及地方发展战略、发展举措的同步与结合,更加强调和突出深化改革、依法治校和从严治党。因此,在“十三五”规划中,结合“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国际化新举措,调整留学生学历教育的工作重心;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通州区副中心建设,提出建立以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课题和本领域前沿课题为主攻方向的科研团队,充分发挥智能物流系统实验室、物流系统与技术实验室、北京现代物流研究基地和物流工程中心等市级科研平台的作用,主动承接相关课题。同时,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依规治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作为贯穿“十三五”期间全部工作的三条主线,以党的领导为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以全面依法依规治校为制度保障、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和手段,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新闻中心:“十三五”规划今年正式发布,之前的起草、修订和完善经历了多长时间和哪些主要程序?
刘浏:“十三五”规划自2015年9月召开“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动员部署会”开始,到2017年1月正式发布,经过了近一年半的时间。主要包括五个阶段:一是学习调研阶段,在这一阶段,编制工作组主要学习了国家和北京市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国家和北京市“十三五”规划及教育专项规划,全面总结分析学校“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走访京内若干兄弟高校,了解动态、学习经验。二是动员部署阶段,召开动员部署会,制定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启动编制工作。三是论证起草阶段,规划起草工作组形成规划草案,提交工作领导小组审议,继而按照领导小组的意见建议修改,形成征求意见稿。四是征求意见阶段,先后召开教师代表、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学院部负责人、离退休老同志代表座谈会,征求各方意见,汇总意见建议121条,其中教代会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31条,吸收各方一致的意见建议67条,做到了能吸收的尽量吸收。五是审议报备阶段,经教代会审议通过后,提交学校党委常委会审议确定,上报北京市教委备案,同时面向全校师生员工正式发布,进入实施阶段。
新闻中心:“十三五”规划修订完善过程中,您认为曾经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是怎么解决的?
刘浏:“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进展比较顺利,得到了学校党政领导班子的亲自指导、各职能部门和教学院部的充分配合以及全校广大师生员工和离退休老同志的广泛参与意见。在编制过程中,若干关键性指标的设置直接与学校年度工作要点和各职能部门、教学院部年度工作任务挂钩,经过了几上几下的反复研究协商方得以最终确定,这既是规划严谨性、科学性的体现,更是各职能部门、教学院部勇于改革创新、敢啃硬骨头的精神的体现。
新闻中心:“十三五”规划修订完善过程中,学校领导给您们参编人员什么样的指导意见?在规划中是如何贯彻落实的?
刘浏:学校党政领导在规划编制的前期、中期和后期都对规划的起草和修改提出了很多指导意见,而且亲自修改规划文本。主要的指导意见可以归纳为四条:一是统筹兼顾,重点突出;二是科学严谨,求真务实;三是注重衔接,整体推进;四是民主参与,凝聚共识。在规划编制中,工作组的同志们可以说比较好地贯彻落实了领导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