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访三峡,探移民,寻新策,促发展

7月10日至16日,经济学院分团委学生会以“访三峡,探移民,寻新策,促发展”为主题,在重庆以及成都地区开展2015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经济学院分团委书记夏蓓老师带领15名主要学生会干部参加了此次活动。 

 

图1 团队顺利抵达重庆 

暑期实践队伍于7月10日出发,11日到达重庆,当晚我们参观了洪崖洞,洪崖洞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以巴渝传统建筑特色的“吊脚楼”风貌为主体,依山就势,沿江而建。让我们领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感受了重庆的历史底蕴,为我们下一步暑期实践调研打下了基础。 

 

图2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渣滓洞合影 

7月12日,我们参观了重庆渣滓洞集中营和白公馆,瞻仰悼念革命烈士。在渣滓洞我们看到了当年关押烈士的恶劣环境,感受到曾经的那一幕幕触目惊心的场景,深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洗礼。当看到白公馆那颗红色五角星依旧闪耀时,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 

 

图3 三位校友风采 

 

图4 学长与同学们亲切交流 

 

图5 三位校友与团队合影 

7月13日,在12届校友刘建的带领下我们采访了02级国贸专业高秉瑞和92级国贸专业梁颂阳学长。高师兄谈起毕业后,找过很多工作,有大起也有大落,但也为自己创业积累了经验。当我们问起他成功的秘诀时,学长告诫我们两点,第一要顺势而为,要摸清一个城市的人文和发展方向;第二要学习,尽管学习不是万能,但确是不可缺少的,而且要学透,这样才能为己所用。粱师兄提出如今企业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才稀缺,作为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具备良好的品德,其次才是文化知识水平。 

7月14日,为更进一步了解三峡的移民情况,获得实地调研数据,我们分别去了重庆代表性移民聚居区万州和开县,参观了万州三峡移民纪念馆、开县移民局,深入当地移民居住区、沿主要街道进行随机个案采访。 

早上9:00一批由夏蓓老师带领的小分队出发前往开县,对当地三峡移民进行实地采访。通过对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饭店老板、公务员等不同职业人群进行个案访谈,小分队深入了解到目前移民基本生活、工作、就业、社会保障等状况。下午,小分队来到开县移民局与工作人员进行交流,掌握了基本数据与情况。 

 

图6 开县调查小组 

另一批小分队来到了三峡移民博物馆。我们走出书本与课堂,亲身来到著名的三峡移民博物馆,从中感受重庆巴山渝水的悠久历史和直辖十年的巨大变化。下午我们来到重庆市万州区三峡移民广场,采访了几位前来下棋乘凉的老人。 

 

图7 实地采访 

7月15、16日,经过一天的奔波,我们到达了成都,团队成员及时整理调研数据,并与12届校友深入交流。 

 

图8 团队成员整理调研材料 

实践感悟:

“我们感动于三峡渊源流长的千年历史,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更震憾于举世闻名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以及三峡移民的惊世壮举。其中无数人面对顾全大局而告别故土的巨大牺牲,仅重庆库区就有百万之众。数量如此巨大的移民,在世界水库移民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为了国家的建设,他们义不容辞地迁出故土、迁居他乡,虽然到了新的生活和生产的定居地,虽然有许多人语言不通、环境不熟、技能缺失,但是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在新的居住地创业、发展,绝大部分已经成功地融入了迁入地的社会。三峡人民用行动向我们回答了:当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该做什么。” 

“在最炎热的七月我们来到了热情似火的重庆、成都,除了感受到与北方截然不同的闷热外也感受到南方人民的热情和历史厚重感。行走在街道上随处可以看到历史的痕迹。有着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的重庆,是巴渝文化的发源地。这种历史文化底蕴的深厚感让我们感动。” 

在洪崖洞我们感受到了巴渝文化的精髓;在重庆市三峡博物馆感受到这座城市在丰厚积淀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在渣滓洞感受到革命战士用血与泪铸成我们当今的生活;在移民纪念馆经历了三峡移民的生活与心路历程,体味了三峡移民这个世界级难题的破解过程。惜别重庆成都,希望这次旅程带给我们的收获能让我们在日后的路上走的更加坚定。”

供稿、摄影/经济学院分团委学生会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