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物院 >> 正文

退休教师杨洪璋14年甘做扶贫助学“穿针人”

白发苍苍,近八旬高龄,掩不住他火热的内心;说起话中气十足,干起事十年如一日,这就是北京物资学院关工委副主任、退休教师杨洪璋。他为河北贫困县扶贫助学,改变了一个又一个当地学生的命运;在他的发动下,全市20余所高校加入回收军训服的行列,统一捐赠给贫困地区。这样的事,他一做就是14年,去河北的次数达到150多次。  

退休不忘奉献 倡议师生一起扶贫助学

杨洪璋今年78岁,退休后没有在家安度晚年,而是选择了一条公益之路。2000年,刚退休的他倍感迷茫,一度失去生活方向。一次偶然,他来到河北万全县顾家沟,发现作为国家一级贫困县,这里教育水平落后,整个县城几十年来没有出过一个大学生。贫困生或辍学,或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因为学历低,很难混出名堂。  

当地的教育困境打动了杨洪璋,他决定帮助学生摆脱贫困循环。从那时起,他和顾家沟结下不解之缘,从此全身心地投入扶贫助学工作,每年都要去当地10次以上。  

当时的顾家沟只有一所小学,村里不少孩子辍学。他就挨家挨户了解情况,做家长工作;经济上有困难的家庭,他承诺解决。刚开始,家长们面对这个陌生老人并不信任,有的还拒之门外。他不气馁,一次不行就两次,来的次数多了,他的真诚把家长的疑虑慢慢打消,越做越顺。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为了切实解决问题,他发起“万全阳光工程”,倡议北京物资学院师生参加“一帮一”帮困助学活动中。校领导大力支持,不仅为他报销路费,还带头加入,每人都认领当地贫困生,结对资助;每位教师也每年拿出500元,捐助一个贫困生;学生们每年则自发组织捐款捐物。至今,全校共有2000多名师生参与助学活动。  

杨洪璋定期组织师生和志愿者去当地家访,让捐助者了解受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时间长了,“万全阳光工程”名气传到社会上,越来越多的爱心单位和个人纷纷加入,委托他把帮扶物资和钱款送到贫困生手中。  

从2009年起,在众人的支持下,杨洪璋的扶贫助学行为,从资助顾家沟小学的学生,扩大到万全县23所中小学,受资助的孩子超过500人,资助款超过30万元。他做资助还有自己的“策略”,“学生们岁数小,拿到钱怕瞎花掉。我就跟他们和家长说,你们要是成绩掉队,下次我就不给钱咯。”  

一个调皮男生起初不相信,出现上课捣乱、成绩滑坡的情况。杨洪璋发钱时,真的没给他,说如果他有转变,下次一起给。这个男生受到激励,终于发愤读书,第二学期考了一个全班第一。杨洪璋立刻兑现诺言,把两份钱一起奖给他。  

义务帮人就业 助打工妹升学当上园长

2008年以后,杨洪璋的志愿者范围扩大到北大、中央民族大学等20多所高校。有了钱还不够,他还琢磨为初中毕业的当地学生寻找出路。经过多方协调,他得到北京中华商科学校等单位的大力支持。截至目前,先后有58个万全学生来京,进入中华商科学校和百年职校免费学习,免交学费超过百万。这些学生毕业后,可以留京工作,也可以回家乡建设,人生开启新篇章。  

杨洪璋的帮困助学,特别注重对贫困生心灵的关爱。当地女孩郭海燕家境不好,母亲长期生病,还有一个妹妹。村里没人上她家串门,她也不受同龄人的待见。杨洪璋了解后,不仅联系外语学院师生每季度给她家捐米、面,还特意把给全村募集的物资每次放到她家院里,村里人来领,都要进入她家;物资学院的师生过来,也经常到她家辅导功课。  

看到海燕得到北京人的关心,村民们的观念转变了,很多小伙伴开始找她玩,她逐渐有了自信。再次见到杨洪璋时,她噙着眼泪说,“杨爷爷,是您,让我找回做人的尊严。”  

郭海燕初中毕业后没钱读书,在当地找到一份工作,月工资只有600元,不管吃住,杨洪璋及时为她联系到中华商科学校就读。她拿到中专文凭后,回家乡工作,以便照顾家里。如今,她当上一所幼儿园的园长,月工资1800元。  

上个月,得到杨洪璋帮助的孙学琴特意来京看望老人。孙学琴是万全县孙家窑村人,2013年初中毕业后没有考上高中,天天在家发呆,为今后发愁。杨洪璋不想让她小小年纪就出来闯社会,帮着联系了百年职校。孙学琴得以入校,学习酒店与物业管理专业。  

学校衣食住行全包,她不用担心学费,可以安心读书。2014年年底,她开始实习。“如果没有杨爷爷,我不是在村里游荡,就是在外面辛苦劳作。因为学历太低,也许一辈子都是打工妹,是他改变了我的人生。”如今的孙学琴初见世面,对外人也能侃侃而谈,少了一份羞涩,多了一份成熟。  

经过14年的努力,万全县百姓的观念发生巨大转变,父母不再觉得读书无用,争相把孩子送进学校,表示要一直供下去。当地先后走出8位大学生,越来越多因贫辍学的学生重返课堂。  

倡议捐军训服 20多所高校捐出近3万套

忙着扶贫助学的同时,杨洪璋注意到每年毕业生离校都丢弃大量书本、衣物和生活用品,其中很多可以继续使用。他认为应该回收利用,于是在校建立“爱心捐助站”,发动师生捐献不用的衣物教材,留给下一届学生和贫困地区孩子使用,变废为宝。  

在回收中,他又发现大部分学生会扔弃军训服,就带领志愿者收集全校军训服,捐到山区或留给下一届学生,为他们省下一笔费用。这一做法得到教育部、北京市教育系统关工委的支持,开始在北京高校推广。2013年和2014年,市关工委组织了20多所北京高校向张家口和承德捐赠近3万套军训服,杨洪璋带领物资学院的学生志愿者,承担了军训服装的收集、分类、整理等具体工作。  

2014年9月,北京物资学院成立“杨洪璋德育实践基地”,校领导号召全校师生大力学习杨洪璋,组织先进事迹进课堂,出版德育成果集,开展“自强之星”、“节约之星”评选等。教务处计划将学生在基地的志愿服务转换成学分,计入总成绩;大一到大三设实践教学小学期,要求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付出不计回报 一皮箱感谢信是他的珍宝

在杨洪璋家里的书桌底下,有一个24寸大皮箱,里面装的是万全的师生写给他的信,倾诉着对他的感激,汇报了学习和工作近况,还有不为人所知的小秘密与他分享。他说,这些信见证了这么多年的付出,是他人生中的珍宝。  

是什么力量支持他14年不改初心呢?杨洪璋笑称,自己虽然退休,但通过做公益,既帮助了很多人,也让生活更加有意义。“退休不代表无事可干,只要有心,可以继续发光发热。像我一直做公益事业,每天都觉得有使不完的劲头,早就忘记年龄了,人家都说我越老越精神。”  

2014年6月,他被评为“北京榜样”,还获得中宣部授予的全国“节约之星”称号,不久又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但他淡看浮华,甚至拿自己开起玩笑:“能得到这么多奖项,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我背后有太多单位和个人的支持。我更像是一个‘媒婆’,帮着为两地穿针引线,让最需要的人获得资源。”  

□本报记者 任洁  

 

原载:《劳动午报》2015年3月4日第八版 

链接:http://ldwb.workerbj.cn/content/2015-03/04/content_76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