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物院学人 >> 正文

信仰永驻 初心无改——北京物资学院张声书教授采访记

 

受访人物简介:张声书,男,1938年5月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中国物资经济学奠基人之一,中国物流学会顾问,部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83年起先后兼任中国物资经济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物资经济理论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煤炭物资经济协会副会长、中国物资流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项目评估与战略研究咨询中心理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理事、北京物资流通协会副会长、全国物资类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等。1986年起任北京物资学院副院长、院长,学术、学位委员会主任。

张声书教授,一位经历了北京物资学院从筹备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全过程;一位为国家科研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奋斗的老教授;一位坚持24年申请入党、退休后支持10年为大学生党课教的老党员。他是中国物资流通经济研究的先躯者,同时也是一位奋斗在教育事业最前线的教授,他在时代的大潮中奋勇向前,引领学界潮流。他在北京物资学院任副院长、院长14年,为北京物资学院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为了中国梦  奋斗不停步

当被问到为什么会走上研究物资经济这条道路、并在物资流通经济教育领域奋斗了一辈子时,张教授笑着答道:“我都是听党的召唤,听国家的安排啊!”

张教授的成长与治学之路,用“砥砺前行”来形容毫不为过。1955年初中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市建筑工程局计划科当计划统计员。1956年,响应国家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党委书记动员他上学去,当年考上了高中。1959年又考上了四川财经学院(现西南财经大学),攻读工业经济专业。1963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了北京经济学院物资管理系任助教,教授物资经济管理课程,自此,开启了他的治学之路。

1963年在他毕业分配的时候,著名工业经济管理学家、系主任吴世经教授告知分配他到北京经济学院教书后,他告别了4年同窗校友,告别了含辛茹苦培养他的老师和母校,从成都奔赴北京经济学院物资管理系报到上了岗。

北京经济学院物资管理系,是1963年我国第一个建立的培养物资经济管理(生产资料流通经济管理)专业高等人才的基地。在60年代初期,我国正处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物资流通管理比较混乱,采购人员满天飞。每年在北京召开全国定货会,会里会外两三万人,大小宾馆、饭店,人满为患。当时,周恩来总理看到这种情况,深有感触地说:“这种骡马大会,必须改变”,物资管理系,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国家物资局遵照国家主席刘少奇的指示,把北京劳动学院改建成北京经济学院组建物资管理系,并于1963年招生。当时,物资管理系的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从全国有关高校毕业生选调来的,先后调进70多名教职工,教师分配在物资经济管理、材料产品管理、机电产品管理教研室及机电、材料实验室。当时物资管理系只设机电产品管理和材料产品管理二个专业。新建系,教员年轻,没有专业教材,没有教学经验,还要新建实验室。筹建工作和适应物资经济管理、产品管理专业的几十本教材的调研、编写任务相当繁重。几百学生已经入校,在基础课上之后就必须要有教材上课。这时,全系进入紧张地筹建和调查研究编写教材工作当中,压力很大。物资经济教研室全体教师,在留学苏联的博士李京文老师的领导下,到国家物资部门、物资公司、储运仓库实习、调查、搜集资料,为编写教材打好基础。经过近两年的调查研究和编写,终于1965年编写出《物资经济》的油印教材(初稿)。张教授说:“物资经济研究是李京文老师开创的,后来我继往开来。我走上研究物资经济理论研究这条路,李京文老师是我的引路人。”

物资经济的教学与研究,1966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被迫全部停止。直至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物资经济研究和教学与时俱进,从学科、专业、教材、教学质量、办学规模,都得到很大的改进和提高。在1978年全国社会科学三年、五年规划会上,张声书教授提议设立物资经济学科的建议意见被采纳并正式纳入规划。这为全国高校设立物资经济专业,发展物资经济理论,开拓物资经济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创新教材奠定了基础。1978年,张声书教授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研究员高涤陈副所长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编的《经济学动态》第7期上发表了“必须迅速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物资经济学”,其中建议成立培养物资经济管理高等专门人才学院。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政策,理论界提出生产资料流通必须按市场经济来运作,不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没有瞄准目标。国家物资总局也提出物资管理要按市场经济规律来运行,改变按计划经济的运作方式。为适应这种形势的变化,物资系统的管理思想、制度、办法必须有根本的改革,当时,适应这种改革的人才极为短缺。国家物资部和北京市政府共同向国务院提出,以北京经济学院物资管理系为基础,建立北京物资学院的报告,以培养国家物资人才,培训在职人员。1980年3月,国务院批准建立北京物资学院。

张声书教授从1979年开始受国家物资部和国家教委的委托,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编著或主编出版了一系列物资经济类教材、物流的研究成果著作:《物资经济概论》(1981年)、《中国社会主义物资经济与管理》(1982年)、《物资经济学》(1983年)、《物资经济学》(1986年修订版)《物资经济学》(1993年全国统编版)、《配送研究》(1993年)《中国通货膨胀》(1995年)、《中国物流现代化研究》(中、日合作)(1998年)和《流通产业经济学》(1999年)等。其中多项成果获得过国家部级一、二、三等科技进步奖。

这些教材和著作及研究成果,为全国物资系统几十万人员的培训和本专科教育及研究生教育,特别是物资经济与管理类教育开创了先河;也为发展我国的物资经济管理和物流管理做出了贡献。著名资深经济学家万典武在《光明日报》发表评论说:“由张声书主编的《流通产业经济学》在一些重要理论上,突破了传统的观念”。此书,也被一些学校作为硕、博士生的指定参考书。

“砥砺前行”的核心是坚持,这一坚持,张声书教授就坚持了半个多世纪。他始终走在物资经济与物流研究这条道路上,这条路虽崎岖不平,但他却越走越远,他在教学一线奋斗了56年靠的就坚持这两个字。

小学校亦有大志气

1986年起,张教授历任北京物资学院副院长、院长,兼任学术、学位委员会主任,正是学校的初创发展期。谈起北京物资学院的发展,张教授充分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他说,创立初期的北京物资学院,不仅是一个新学校,还是一个小学校,怎样发展?向哪发展?在高校林立的北京想办法发展起来,是当时全校师生的共同愿望。首先找到自己的特色,“人无我有,人有我精”,“要敢为人先”是学校能发展起来的重要原因之一。“小学校也要有大志气”,张教授靠着这句话,和大家一起豪情满怀地投身到实践建校大计中。

北京物资学院期货专业的成功就是张教授引以为傲的事业之一。中国的期货事业发展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1992年,中国大多数人连期货是何物都不知道,全国在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期货经纪公司不断成立开业,但在这方面的人才相当稀缺。物资学院抓住了这个机遇,与中国国际期货公司合作,举办了三期国际期货经纪人培训班,受到国内外的好评。在此基础上“1993年在北京物资学院开办了期货专业,当时那个难啊!没有任何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缺人、缺钱、缺物。”这是张教授的原话。但事实上,处于那个时候的他们,抓住机遇,从和中国国际期货合作开办“国际期货人认证班”开始,一直艰苦奋斗 ,砥砺前行。那份苦楚现在回想起来参与的同志们都唏嘘不已,张教授常讲的那句话是:“小学校也要有大志气” 。

“风雨之后见彩虹” ,第一期的国际期货经纪人培训班大获成功,考试通过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同比国外机构百分之三十左右的通过率,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培训班在美国期货界影响很大,当时连美国纽约的一家报纸都刊登了北京物资学院与中国期货公司合办培训班的好消息。之后连续办了多期,中国期货界的“黄埔精英”大多是从这里走出来的,许多期货界的经理人都是物资学院的校友。随着学校在全国影响的逐步扩大,在庆祝期货专业开办20周年时,《中国科技报》发表文中称“北京物资学院是期货的黄埔大学”。北京物资学院进一步的建立了期货实验室,加强了期货学生的实际操能力,被国家教委作为全国推广的期货实验室。

张教授对物资学院的贡献不仅仅在于期货专业的开设,他还强调,要抓住学科办学指导思想,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和学科体系。他认为: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学科体系,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应该不断完善和修改。

“我们学校要办出特色,特色才能立校。”这是张教授的办学理念。“坚持学术、立足流通、促进发展”是张教授一贯坚持的学术立场。张教授表示,光物流不行,应该把大的流通作为我们学校基础性学科建设的重点。所以如今我们学校的学科建设把流通作为特色基础和重点,物流是流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物流、商流、信息流三流合一,形成一个全新的流通概念。他还表示1983年在建校之初,以理工科为主,学校是立足物资部门;1993年之后随着物资行业的发展,逐步转为以财经管理为主,立足全国;1998年随国家教育体制的变化,学校由国内贸易部管理改由北京市政府管理,这时则改为立足北京,面向全国。他提出的这些办学理念一直影响着我们学校的发展和壮大。

如今,年过古稀之年的张教授依然关注着中国流通经济的发展。他曾担任中国流通经济杂志社的社长,2007年,《中国流通经济》创刊20周年,他还亲自撰文表示庆祝。

向党初心永不改

张教授从1958年第一次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开始,到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经24年坚守,革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过。24年风风雨雨,无论是1958年大炼钢铁、1959年反右倾、1960三年困难时期、1965和1966年的“四清”,还是1966到1976年的“文革”,1969至1973年到“五七”干校,去农村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等,时代的风云变幻磨砺了他,他经受住了从精神到身体的考验。24年的坚持、288个月的执着、8760天的努力,永不放弃的入党誓言,终于实现了有一天可以迈进入党组织大门的信念。

一颗红心向着党,张教授退休后始终放不下他的教学,放不下他的学生们。还能为北京物资学院、为学生们做些什么呢?终于,从2009年开始他为大学生们义务讲党课,这一讲就是10年。8000多名学生从听他的党课开始,将加入党组织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之一。

在这次对话之中,他对学生最大的期望 :希望大学生不断努力进取,努力提高素质,包括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要成为一个对国家、对学校、对家庭、对自己负责的人,希望同学们在时代的大潮中勇往直前,成为国家的优秀人才。

(大学生记者团校报社记者/赵欣宇 李重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