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领导讲话】许晓革: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主题报告

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主题报告

——加强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各位领导、老师们:

下午好!

今天在这里隆重召开北京物资学院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这是学校首次召开的关于研究生教育的工作会议。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回顾学校近年来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的整体工作;分析当前学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今后进一步加强学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思路与措施,以推进学校学科建设水平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学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总体回顾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提高整体办学水平、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一项综合性、长远性的建设工作。而发展研究生教育是高校实现高水平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培育特色的助推器。经过多年努力,学校在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表现在:

(一)明确了学科建设龙头地位,理清了学科建设工作思路

高校要科学发展,学科建设是关键。学科建设是高校各项活动的核心,学科建设水平是一所高校办学实力最直接的体现,学科建设状况展示着一所高校的整体水平。高水平、特色强的学科是高校的金字招牌。在校党委领导下,不断地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了学科建设龙头地位。2009年6月,学校召开了第一次学科建设工作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北京物资学院关于加强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北京物资学院学科建设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学校及各学院按照文件要求制定了学科发展规划,为学校加快学科建设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根据《北京物资学院学科建设管理办法》等文件,学校确定了包括市级重点建设学科、校级重点学科和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在内的三级重点学科建设体系。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产业经济学为市级重点建设学科;企业管理、劳动经济学作为校级重点学科;金融学、国际贸易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会计学4个二级学科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经过几年的建设,各级学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学科特色逐渐显现。

(二)围绕学科特色,开展了学位点建设

学校已初步形成了以物流、流通为特色的学科体系,一直坚持特色办学。在教育部、北京市教委相关政策的指引下,2010年学校成功申请到3个一级学科授予权以及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使学校一级学科学位点由1个增至4个,且实现了专业硕士培养类别的增加,即工商管理硕士(MBA)的突破。2012年,学校完成了自主设置硕士学位16个目录内二级学科,以及4个目录外二级学科、交叉学科的论证工作。

目前学校拥有应用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以及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涉及二级学科和一级学科下研究方向硕士学位授权点22个;拥有工程硕士、工商管理2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的授权。

(三)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优化学术梯队结构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建设高水平特色型大学为发展目标,根据学校学科建设发展需要,通过人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进一步优化了学术梯队结构、学缘结构,学科队伍的学历层次明显提升,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一支学科、专业技术职务、学历、年龄结构比较合理,教学科研力量较强的学科队伍,为全面推进学校学科建设工作注入了持续动力。在近700人的教职工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37.80%。

截止至2013年10月,共有研究生导师193人,其中校内导师114人,校外导师79人,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学校研究生导师队伍总体情况一览表

              导师

职称/学位

校内

校外

导师中给研究生授课教师

46.49%

教授导师

32.46%

74.68%

授课教师中教授教师

49.06%

有博士学位的导师

61.40%

35.44%

授课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62.26%

(四)研究生培养规模逐年扩大、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根据学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状,转变理念,多措并举,扩大研究生规模,不断完善培养制度,为研究生搭建学术和实践平台,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1.招生规模逐年扩大

近年来,学校研究生规模在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已经由2009年的492人增加至2013年的616人。从表2可以看出,专业型在校生日渐规模,这也体现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总体要求。

表2  2009-2013年我校研究生规模一览表(2013年10月统计)

入学报到人数

授学位人数

在校生人数

合计

学术型

专业型

2009

182

116

477

466

11

2010

189

139

528

487

41

2011

211

157

573

483

90

2012

228

200

602

470

132

2013

234

220

616

455

161

2.质量监控体系进一步完善

学校经过多年建设,目前我们逐步完善了研究生招生、导师遴选、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学习、实践教学、论文开题、中期检查与答辩、学生管理与党建工作等环节,建立健全了各环节的质量监控管理办法。学校自2007年起,执行了“学术不端检测”和“双盲”评阅制度,进一步加强了过程管理,将侧重点由事后检查与纠正转变为事前指导与监督,从全方位、各环节完善了质量监控体系。

3.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升,表现在科研成果的数量、质量逐年提高,在全国性数学、英语等学科竞赛,中国物流学会优秀论文评选,以及“中国物流发展专项基金宝供物流奖”评选中多次获奖。2009年以来,共发表学术论文965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202篇,三大检索论文18篇;累积获奖54人次,如表3所示。

表3  2009—2013年研究生发表论文情况

年份

发表论文总数

核心论文数

三大检索论文数

获奖(人次)

2009

180

36

1

2010

209

33

4

7

2011

227

45

4

8

2012

243

47

7

15

2013

106

41

2

24

研究生培养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业层次和质量不断提高,总体就业率平均达到95%以上,如图1所示。有许多毕业生已经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图1  2009-2013年研究生总体就业率趋势图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的形势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情况和变化:一是学科建设由外延式数量扩张向内涵式质量提高转变;二是学校之间的分层、分级和分工定位日趋稳定,特色发展成为必然选择;三是研究生培养规格由单一规格向多规格转变;四是研究生培养主体由一级管理向二级管理转变;五是社会对研究生的需求由理论研究型转变为理论研究型和实践应用型并重。面对新的形势和变化,学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的任务将更加复杂而繁重,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学科建设顶层设计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学校已有4个一级学科,涵盖22个二级学科/研究方向,涉及了多个研究领域。虽然已有“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但缺乏完善的与之相配套的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学校也明确了三级学科建设及管理体系,但从纵向看各管理层次之间缺乏有机的协调,从横向上学科间的相关支撑与融合不够,各一级学科内涵和外延还需要进一步明确,一级学科的布局和二级学科的设置及研究方向往往依据现有研究成果及人员而设,与学科本身的性质和要求以及学校的长远发展目标不尽一致。从表4能够看出,学校在学科总数、重点(建设)学科的数量上与其他同类院校都有较大差距。

表4 部分北京市属院校重点(建设)学科基本情况一览表

各高校

学科总数

北京市重点学科

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一级

二级

一级

二级

一级

二级

北京物资学院

4

22

0

0

1

1

北京工商大学

16

45

0

4

1

5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10

52

2

2

1

7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14

40

0

3

0

9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4

22

0

0

1

3

北京建筑大学

12

56

3

1

2

2

北京服装学院

8

13

0

0

1

3

北京联合大学

5

22

0

0

0

6

(二)学科队伍建设不能满足学科快速发展的需要

“十一五”期间,学校一级、二级学科数量发展较快,一级学科由1个发展为4个,二级学科由3个发展为22个,但与之相应的学科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个别学科(如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统计学)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如图2、图3所示。大部分学科还没有确定学科负责人,也没有实行学术带头人制度。在现有的学术队伍中,有相当一批教师的学科建设积极性还没有调动起来,部分教师还没有进入学科建设队伍,科研能力没有得到充分施展出来。

图2  2013年各招生专业研究生导师与在校生数量对比图

图3  2009年各招生专业研究生导师与在校生数量对比图

目前学校共有114位校内导师,相比2009年的81位校内导师,数量有了一定增长,主要集中于专业硕士导师的增加。从图2、3、4中可以看出不同学科/专业的每位导师指导研究生数有很大差别。

图4  2013与2009年招生专业的每位导师指导研究生数对比情况图

(三)科研成果对学科建设的支撑力度不够

近年来,学校科研成果数量在不断增长,但相对于学科的快速发展及对科研成果的要求来说总量不足,并且有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和项目不多,如表5所示。同时,反映学校特色研究和优势研究领域的高水平成果比较缺乏,尤其缺少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项的科研成果。部分教师还没有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有的研究方向与所在学科的研究方向不尽一致,造成科研成果的研究方向分散,虽然有量的积累,但对学科建设的贡献度较低,甚至对学科建设没发挥作用。

表5  我校科研成果学科分布情况

学科相关成果

项目

专著

A级论文

B级论文

专利

获奖

39

62

4

148

31

14

应用经济学

8

27

1

52

0

8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

4

1

8

4

0

管理科学与工程

10

8

2

36

23

5

工商管理

18

23

0

52

4

1

其他

3

4

4

5

25

3

合计

42

66

4

153

56

17

(四)研究生培养管理体制明显滞后

目前学校在校研究生规模已达到616人,与2007年的343人相比,在校生数量上增加了近一倍,还增加了全日制专业型的培养类型。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现有研究生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不同学科门类、不同专业研究生培养的要求。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教研〔2013〕1号)》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以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统筹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为着力点,鼓励特色发展,构建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的培养机制,提升指导能力,健全以导师为第一责任人的责权机制。因此,研究生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三、当前的目标与任务(一)指导思想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及学校“十二五”学科发展规划,突出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依托行业,实现特色发展,解决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阶段性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需要明确当前的目标与任务。主要指导思想是:把学科建设的重点由学科点数量的扩张转移到学科内涵发展上来,建立学科建设的长效机制;理顺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主体的作用;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实现责权利相统一;建立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机制,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发展目标

形成学科建设三级管理体制,各级管理主体各司其职;建成一批以物流与流通学科为代表的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为博士学位授权点的突破奠定基础;专业学位类别的数量增加一倍以上,实现专业型学位与学术型学位的协调发展。积极推进研究生培养两级管理,形成科学规范、运转协调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力争使学校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整体水平达到全国同类院校的先进水平。

(三)主要任务

1. 突出学科建设龙头地位,强化顶层设计

全面落实学科建设三级管理方案,明确各级管理主体的职责。学科建设采取“学校-学院-学科负责人”的三级管理机制,进一步明确各级学科建设主体的责任,实行目标管理,具体学科建设实行学科负责人制。即明确一级/二级学科建设责任单位和学科负责人;确定学科建设布局和目标,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学校加强对学科建设的评估考核,对重点学科实行滚动淘汰运行机制。

2.推行研究生培养校、院两级管理体制

理清和明确学校研究生管理职能部门与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之间在研究生教育各个工作环节上的责权关系,明晰职责,形成合力,调动职能部门、学院和导师的多重积极性,充分发挥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主体作用。研究生部以宏观调控和质量监控为主要职能,同时做好各项引导、统筹、协调与服务工作。各培养单位组织落实并完成学校下达的各项任务,在学校文件规定的权限内,负责本单位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构建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的培养机制,突出对学术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学术学位研究生进行系统科研训练;突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强行业企业导师队伍和实践基地建设,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重视发挥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通过高质量课程学习强化研究生的科学方法训练和学术素养培养;建立创新激励机制,根据研究生的学术兴趣、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加大考核与淘汰力度,实行严格的中期考核和论文审核、抽查、盲评以及优秀论文评选制度;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研究生教育全过程。

4.加强学科队伍建设,规范导师管理

在明确各级学科负责人的基础上,整合学术创新平台,形成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学术团队;每位专业教师都加入学科队伍,围绕所在学科开展科学研究;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联动,协调出台学术带头人与学术创新团队选拔制度、科研奖励制度,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将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岗位聘任、职务晋升、收入分配有机结合起来。

强化导师责任。实施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完善研究生与导师双向选择机制,落实研究生教育校内外导师联合培养制度。根据研究生教育发展和研究生招生、培养工作实际等要求选聘导师;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负有对研究生进行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不断提升导师的指导能力;发挥导师对研究生思想品德、科学伦理的示范和教育作用;完善“双导师”制度,重视发挥导师团队作用。

四、保障措施(一)体制保障

建立以校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为核心的决策机构、相关学科责任单位为执行主体的管理体制。成立以学校党政领导为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委员为主要成员的校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校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对学科建设总体规划进行指导;建立学科建设协调会制度,对各项具体措施的实施进行协调;各学科建设责任单位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统领本单位的学科建设工作。

(二)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制定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的质量监控。建立学科建设定期总结、交流与考核制度,学科或研究方向负责人奖惩制度;构建人才引进、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与学科建设需要挂钩的机制等。强化研究生培养单位质量保证的主体作用,加强培养过程的质量管理,按照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分别设立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制订培养标准和方案、建设课程体系、开展质量评价等。

(三)经费保障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资金按时足额到位,为学科建设提供保障。一是设立学科建设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学科建设的日常开支。二是根据学科建设成效确定对二级学科或特色研究方向或新的学科研究方向的资金投入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是加大科学研究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和调整科研资助和奖励制度。四是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五是确保学校配套经费及时足额拨付。

(四)平台保障

进一步提高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效率与服务质量,在已有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基础上,打造三大软件平台,构建系统、拓展功能。主要包括:研究生导师门户系统,即导师的各方面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并由数据库统一管理;研究生门户系统,即对研究生在校以及毕业后的工作、学习、生活的进行记录,管理部门可以对大量数据进行挖掘,不断改进管理工作;管理门户系统,即通过系统提供的数据统计分析功能,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参考数据,更好地实现规范管理程序,提高管理效率。

各位领导、老师们,学科建设是学校上层次,上水平的永恒主题,需要高度重视,常抓不懈;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体现。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远规划,层层落实,分步推进。我们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肩负着新的责任和使命,机遇与挑战并存,让我们以昂扬的斗志,拼搏的精神,整合力量,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协调合作,共同推动学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工作再上新台阶!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