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光明日报】王旭东:厘清“特色办学”内涵

作者:王旭东  北京物资学院院长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界研究和讨论比较多的涉及“特色”的关键词有“办学特色”(“大学特色”)、“特色(型)大学”、“特色办学”(“特色发展”)等,对各概念的解释莫衷一是。

要克服同质化倾向,实现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优质高校的战略目标,从理论上厘清“特色办学”内涵,对于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特色办学尤为重要。

什么是特色办学

 “大学的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这是2002年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课题组在报告中给出的定义。而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将“办学特色”定义为:“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

可见,办学特色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个性,即特别之处;一个是优势,即出色之处。“特色型大学”在一般意义上应该是指富有显著特色的大学,但在中国高等教育界,它似乎已成为一个专有名词:“特色型大学”与“行业院校”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有人定义为“特色型大学是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前隶属于国务院某个部门,具有显著行业办学特色与突出学科优势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也有人定义为,所谓特色型大学,是指以行业为依托,围绕行业需求,针对行业特点,为特定行业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大学或学院。也有学者认为,专才培养模式、行业背景等特征,并不是特色型大学的本质属性,特色型大学作为一种类型,区别于其他大学类群的特质,主要体现在学科专业的类型和结构特征方面。

 “特色办学”概念与“特色型大学”又不同。所谓特色办学,是高校主动地追求自身特色、发展自身特色、强化自身特色,以特色促办学质量提高,以特色促学校竞争力提高,以特色求得自身更大发展的一种办学战略、办学思路和办学行为选择。“特色办学”体现了办学行为的主动性,更契合《规划纲要》中“办出特色”的精神和要求。

大学发展的必然路径

伯顿·克拉克在《高等教育系统》一书中所讲:“当普遍的不景气发生时,没有特色的院校除在经费预算中的固定位置外,对资源没有特殊的权利。作为一个可与其他院校相互代替的院校,可能被负责削减预算的官员选作多余的单位行大手术或破产拍卖。各种各样的公共当局更可能试图褒奖那些想办出特色的院校,而不是安于故常的院校。”实质上,特色办学不应仅仅是大学的生存战略,更重要的是大学发展战略。在社会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推进高校特色化发展,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用是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进入新世纪以来,高等学校“办出特色”的呼声越来越高,这种呼声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单一,“精英化”教育观念根深蒂固。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旧有的模式、观念已完全不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而社会舆论、政府对高校的管理方式和评价标准仍引导着高校盲目攀比,追求高、大、全。千校一面、办学同质化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严重弊病。

一批行业院校在倡导高校特色办学中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上世纪50年代起我国组建了一批行业院校,以行业为依托,有鲜明的学科独特性,为特定行业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随着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这些院校绝大多数脱离了原来的行业主管部门,在探索自身发展路径的过程中,走上“建设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之路,有力地推动了“促进高校办出特色”相关政策的制定。

特色办学既是高校的战略选择,也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任务及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决定的。随着经济社会及科技的发展,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更高的、多样化的需求,高等教育只有克服千校一面、缺乏个性的趋同化倾向,高等学校只有真正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才能适应多元化的社会需要。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一方面,高等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为受教育者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而人的自然禀赋、成长特质和发展取向是多样化、差异化和特色化的,只有多样化、差异化、特色化的教育才能真正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要满足受教育者获得职业生存和发展能力的需求,多层次、多类型、富有特色的高等教育才能使受教育者适应多样化的职场需求。

特色办学必须因校而异

芝加哥大学自1891年创立至20世纪初,在短短十几年内发展成为一所高水平大学,正是缘于首任校长哈珀(W.R.Harper)确定了富有特色的发展之路,他将英国式的本科文理学院与德国式的研究型大学结合起来,同时遵循美国所特有的进步主义传统,明确大学为社会服务职能,大刀阔斧改革创新。香港科技大学也是如此,有效实施了“小而精”特色战略,在创建后短短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一跃而成为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

任何一所高校的生存和发展都受历史和现实、客观和主观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高校的风貌、特征都是不一样的。不同高校,不仅办学特色的表征不一样,其形成过程也是不一样的。许多世界历史名校,其鲜明特色的形成是长期办学传统的积淀,在一定意义上,这些办学特色是办学者们在追求提升办学质量的过程中凝练形成并传承坚持优秀办学理念、形成优秀办学传统的“副产品”——办学者们未必刻意追求办学特色,但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办学特色。这其中,既有注重优秀办学传统的继承,也有“敢为天下先”的教育创新精神。

办好一所大学不容易,办出一所有特色的大学更不容易,办学理念、办学体制、管理机制;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社会服务面向;师资队伍、校风学风、校园文化……任何一所高校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形成鲜明特色。实施特色办学战略,就是要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找准方向,在一些甚至是一个方面做精做强,形成优势,打造品牌,从而促进办学整体质量水平的提高。

在遵循教育规律前提下“特色”

高等学校要办出特色,但是在追求特色、发展特色的过程中也必须遵循教育客观规律。

高等教育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特色办学是要彰显学校个性,但必须以遵循教育规律为前提。不能为了追求所谓“特色”而违背客观规律;在共性的基本原则面前没有“特例”。那些置普遍规律于不顾的所谓“个性”、“特色”是没有生命力的。举例而言,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职能,任何一所高水平大学,即使是顶尖的研究型大学也无一例外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如果一所高校为了追求“独特性”,不重视人才培养的职能,片面强调科学研究或社会服务,那么,它能形成特色吗?能持续发展吗?再如,国内有个别地方本科院校不在构建学生全面的知识能力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上下功夫,把工作中心放在“考研”课程教学、“考研”辅导与准备上,片面追求毕业生“考研率”,这样的“特色办学”是我们要倡导的吗?

特色办学决不能“为特色而特色”。基于对我国高等教育现状、形势任务的分析,国家提出要“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但我们不能据此把特色办学作为一种“赶时髦”之举,人云亦云,一哄而上,为了特色而特色。我们必须从高等教育规律出发,结合学校实际作认真的理性思考和分析。实施特色办学战略,需要高校主动地追求自身特色、发展自身特色、强化自身特色,但其目的是以特色促办学质量提高,以特色促学校竞争力提高,以特色求得自身更大发展。

必须正确认识“办学特色”与“办学质量”的关系。特色是手段,是路径,质量才是目的;特色必须服务于质量的提高。正如有的学者所言:水平比特色更重要,质量比特色更重要。这样,“人无我有”作为特色的标准看来是不够的,还必须看看,我们所拥有的东西水平、质量、效率、合理性与先进性如何,没有质量或者说价值的特色是没有意义的。

来源:来源:《光明日报》 2013-01-02

链接:http://www.gmw.cn/xueshu/2013-01/02/content_62202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