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2021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展示系列报道——二等奖

成果名称:“三共建、四融合、五深化”,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成果主要完成人:刘永胜、梁晨、白学波、顾煜、周丽、陈义彬、王鹭飞、李小庆

成果简介:

成果面向新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需求,以强化人才培养质量和实践能力提升为出发点,以“知行合一,育人于行”为基本理念,以有效强化学生服务国家服务首都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加强资源建设、健全运行体系、强化保障体系为路径,紧密对接特色产业链,构建了“三共建、四融合、五深化”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1.精准对接行业和岗位需求,实现了校企在实践课程、师资、组织机构方面的深度协同。

2.突出新形势下的顶层设计,实现了实践教学与理论、科研、双创和社会实践的有机融合。

3.立足特色应用型培养目标的达成,实现了机构、教改、评价和质量管理的全面深化。

主要创新点:

1.丰富了应用型地方高校打造实践教学体系的教育教学理论。从校内外教学资源协同等多维度,有效破解了产教融合过程中高质量校外资源不足等问题。

2.创新了实践教学目标高质量达成的“共建-融合-深化”方法体系。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展企业家课堂,成立京东学院、期货学院,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3.探索了紧密对接产业和精准对标岗位的实践教学建设长效机制。建立了校外优秀导师选聘和教师企业挂职等系列激励约束机制。

 

成果名称:十年磨一剑—应用型财经类院校数学与统计公共课“名师群、金课群”建设与实践

成果主要完成人:田立平、鞠红梅、谭加博、周丽、李珍萍

成果简介:

本成果以建设好“课程最后一公里”、“去除水课、打造金课”为理念、以两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和一个北京市高水平创新团队为依托、以教师队伍建设为龙头、以市级优质教材和课件的建设为抓手、以市级教改项目、优质本科建设项目、高等学校大学数学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的邀请项目及校内系列教改项目研究为平台、以创建的高等数学等MOOC资源为教学辅助手段、以“青教赛”、微课大赛、大学生数学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为契机、以“重个性、强特色”的“学生分层、课程分级”为措施,培育出了5名北京市教学名师和青年教学名师,5门北京市优质课和精品课,实现“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目标。且《高等数学》是首批评出的北京市36门重点建设课程中唯一一门数学类课程,并与《统计学》一道入围2021年国家级一流课程评选。

主要创新点:

1.确保教师队伍持续稳定发展的机制创新

探索出师资培育的长效稳定发展新途径,优秀教师不断涌现。“呈辐射效应,现教育品牌”。

2.思政元素、实际案例全覆盖的教学方法创新

五门课程分别建立了思政案例库和实际案例库,根据课程特点和专业特色,深入研究了“融入点和融入方法”,最终在教学内容中实现了思政元素和实际案例的全覆盖。做到“思政精准融、案例确切入,润物细无声”。

3.学生分类、课程分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

《高等数学》等五门不同课程实现“门门有创新,课课有亮点”。

 

成果名称:地方普通高校群体与竞体融合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成果主要完成人:王彦英、孙琴、杨金鹏、张洪城、张晓静、张力、高亮、王品、张秋艳

成果简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体育作为五育之一,既是基础,又是保障,没有强健的体魄,德育智育美育劳育就无从谈起”。本成果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宗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经过十余年的实践,逐渐探索出了北京地方普通高校群体与竞体融合育人的体育教育模式:群体包含课堂教学、课外体育锻炼、社团活动等,竞体包含校内外各类竞赛,群体是广度,是基础,竞体是高度,起到引领示范作用,通过建立“四结合—三自主”的课程体系,“教会、勤练、常赛、实操”相结合,从而使二者有效融合;教学团队秉承“竞技引领、社团和代表队带动、重在普及”的体育育人理念,构建出了以体育课堂教学为中心,课外体育锻炼、专项训练与各级联赛为拓展和延伸,体育育人贯穿全过程的群体与竞体融合育人的模式。

主要创新点:

1.建立了群体广度与竞体高度融合的地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模式;构建出了以体育课堂教学为中心,体育育人贯穿全过程的群体工作与竞体工作融合的体育教育模式。

2.建立了目标激励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将比赛成绩与教练绩效挂钩;将课堂教学、课外锻炼和竞赛按一定比例纳入学生综合成绩评定。

3.形成了学校特色项目,拓展了就业渠道,实现“产学对接、校企联合”的精准育人;对外交流比赛开阔了学生视野、拓宽了就业机会与渠道。

 

成果名称:面向智慧物流产业链的信息类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成果主要完成人:周丽、陈蕾、李锋、姜涛、岳溥庥、宋燕星、韩嵩、田立平、李珍萍、鞠红梅、谭加博、李俊韬

成果简介:

本成果遵循“根植产业、对接区域、分型培养”原则,秉承面向智慧物流产业链上中下游需求、突出“智慧物流”特色、坚守专业使命、拓展知识视野、激发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面向智慧物流领域输送懂理论、强技术、会管理、有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并培养其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和坚强基石。

确立“主辅交融、锻工铸匠”的人才培养新思路,构建“多元师资、学赛互促、分级进阶”的教学新模式,创建“多元主体、协同平台、示范创新”的运行新机制。实施以来,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北京市级一流专业3个、新专业3个;培养北京市教学名师5人、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学术创新团队1支;学生创新活动覆盖率达75%,获奖率逐年提高,就业率高于市属院校平均水平,学生专业素养受业内单位一致好评。

主要创新点:

发挥物流行业特色优势,面向产业链需求,构建信息技术、信息管理、信息科学“学科群-专业群-课程群”布局。

较早探索传统文理工关联专业密接产业的升级之路,构建“理工、文工、文理”主辅交融的课程方案。

担当地方应用型高校的责任使命,引导学生探究北京、培育学生建立专业使命与责任担当,以机制创新为抓手,通过盘活、激发、联合、协同政产学研用优质资源,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

 

成果名称:基于“3-D”数字化转型模式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探索

成果主要完成人:吕波、刘永胜、魏国辰、陈娟、陈霄英、李燕荣

成果简介:

随着数字化技术发展,区域与行业对人才需求发生重大转变,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类毕业生人才面临着遇数字化技术偏软偏弱困境,工商管理类教师面临着不适应数字化发展要求难题,人才培养模式亟需转型。秉承学校在流通领域的特色,制定《工商管理专业“3-D”数字化转型模式实施意见》,实施数字化理念转型、数字化培养模式转型、数字化路径转型,经过5年实践与探索,形成了“细雨浸润式转型、八式法培养、四递进提升”的独具特色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共培训数字化师资61人次,建设数字化新课18门,从数字化名企聘请外部导师93人,建设数智化零售产业学院,数字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为北京市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养专业人才。

主要创新点:

一是“细雨浸润式”数字化理念转型创新。连续举办数字化商贸流通企业发展论坛、商贸文化节、模拟招聘大赛等特色活动,转观念于细雨无声中。

二是“八式法”数字化培养方案转型创新。设计实施同步式、多样式、联合式、螺旋式、持续式、渐进式、共建式、合作式等“八式法”,从课程、师资、教材、实践基地、国际化、区域服务、行业服务、成果开发等改革创新。

三是“四递进制”数字化培养路径创新。形成基础技能—专项技能—复合技能—实战技能不断提升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