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7日,《现代教育报》整版刊发《北京物资学院:人工智能开启高质量发展新赛道》深度报道,展现学校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成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在积极响应北京市属公办本科高校从今年9月起全覆盖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基础上,借助人工智能这条新赛道,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新思路、新路径和新模式,走上了一条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快速路。
全文如下:
北京物资学院:
人工智能开启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2024年被称为高校人工智能元年。北京物资学院作为一所以物流和流通为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在积极响应北京市属公办本科高校从今年9月起全覆盖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基础上,借助人工智能这条新赛道,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新思路、新路径和新模式,走上了一条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快速路。
高站位“拥抱”人工智能
“科技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变革与进步的重要力量。为了精准对接未来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学校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教育与科研实力。”北京物资学院党委书记吴惠表示,围绕这一目标,学校以《关于深化高校专业课程改革,全面提升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与能力的指导意见》文件要求为抓手,全面启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党委书记吴惠(中)研究部署AI﹢人才培养工作
“校长第一课”为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落地北京物资学院打头阵。今年9月19日,学校党委副书记、院长左敏开讲人工智能通识课第一课。副院长张旭凤,党委常委、副院长张闯,教务处处长梁晨,人工智能通识课虚拟教研室成员,信息学院全体教师以及2024级全体新生参与其中,沉浸式探索人工智能的奥秘。
院长左敏(中)引航第一课
左敏结合学校在物流和流通领域的特色,运用生动具体的案例,进一步探讨了人工智能的含义与价值。本次课程不仅创新性地采用了“协同互动式教学”模式,通过同步课堂技术,实现了13个班级的师生“共上一堂课”,而且在课程设计中融入了互动交流和小组讨论环节,为师生提供了深层次交流和思维碰撞的空间。课堂上,左敏鼓励学生们把握时代赋予的机遇,充分借助人工智能这一强大工具,发掘自身潜能,成就更美好的未来。
在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的基础上,北京物资学院基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和行业特色定位,在未来规划上更加聚焦人工智能赋能人才培养,强调场景应用与专业交叉相结合,对标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据张闯介绍,围绕这个愿景,学校在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数字化智能化、产教融合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度设计与改革。
专业组建虚拟教研室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开展人工智能赋能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随着AI技术的广泛应用,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良好人文素养及高度AI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围绕这一目标,遵循“交叉融合,AI赋能”的教育改革理念,学校成立了由左敏牵头,全校所有专业骨干教授参与的人工智能通识课虚拟教研室。据学校信息学院院长助理、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负责人宋燕星介绍,虚拟教研室打破了传统教研室的专业限制,不仅加强了课程顶层设计,更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
在虚拟教研室里,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瞄准高效教学这一主题,研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项目展示和互动问答等多样化教学方式,以期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张闯提出,教师应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案例,以教学促进科研水平的进步,以科研反哺教学质量的提升。
为了实现教育技术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与知识的更新,学校还邀请科大讯飞公司工程师为教研组成员进行人工智能通识课平台使用的专项培训,包括课程教学资源的编辑、课堂测验和学习任务的设置发布、考核成绩的配置与管理等内容。平台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互动工具,为教研室各位教师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动力提供了有力支持。
副院长张闯(左)示范教学
依托虚拟教研室,学校又新增了协同共创的“共享数智库教研”模式。张闯表示,通过云端协作方式,教研室成员共享优秀的教学方法、教学案例及资源,从而突破了时空与教师专业背景的限制,让教师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教学研讨、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极大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为课程的持续优化和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教研室成员、系统科学与统计学院应用统计系讲师刘力菡坦言:“每次备课前我都要去共享数智库‘转上一圈’,平台上的内容常常给我灵感和启发。”
基于OBE教育理念创新教学内容
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教育理念,又称为成果导向教育、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或需求导向教育。宋燕星表示,基于这一理念,学校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强调AI技术与真实行业领域应用的结合,突出“AI﹢行业”赋能。同时,结合学校在物流和流通领域的特色与优势,精心打造了“AI﹢智慧物流”课程案例,突出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智慧物流新质生产力在降低全社会物流总成本中的重要作用。她举例说,课程内容在“基础理论”和“综合素养”两大模块共建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导兴趣、导认识,通过构建“全业务、多层次、沉浸式真实场景”的教学场景,生动有趣地展示了AI技术在智慧物流核心场景中的应用,帮助学生深入领会人工智能赋能行业发展的驱动作用。
在教学模式上,学校创新性地采用了“翻转课堂﹢启发互动式教学”模式。具体实施中,授课教师在课前要求学生通过MOOC资源、数字化辅学资料等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侧重难点精讲、解答、案例分析和讨论交流,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启发式互动课堂教学则采用同步课堂和分组讨论形式,既确保了教学内容的统一性,又能够针对不同专业、班级的具体情况开展个性化的讨论和辅导。
张闯亲自示范了这一教学模式。课前,学生们通过人工智能通识课学习平台,完成了理论知识的预习,包括观看MOOC视频、完成在线测验和撰写学习笔记等。课堂上,张闯利用自己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引导学生们思考“我对AI的认识与理解”“AI的优点与潜在风险”“如何获得AI的能力”等关键问题。
“人工智能导论”课程组核心成员刘力涵也在“翻转课堂”上看到了学生们从最初的“这个课与我好像没有多大关系”到“这个课对我来说很重要”的变化。为了让学生们体验人工智能就在身边,她不光在课堂上让学生们借助辩论、项目展示、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学习,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也独具匠心,如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某一种或者几种方向,请AI建议如何安排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利用AI对大一专业课进行辅助学习,包括但不限于列出大纲及主要知识点、制作PPT等。
学校应用统计学专业大一学生李方冉表示,通过人工智能的学习,不仅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做事效率和质量,而且提升了沟通能力。现在的她,正在尝试用Python等软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制作各类数字产品,不断拓宽人工智能应用新路径。
师生到AI企业实践
以“双融”落实“三位一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应积极探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
学校以AI通识课为平台,加强与兄弟院校、产业、企业的沟通,借助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促进“三位一体”的有效落地。据宋燕星介绍,学校先后引进“中外运”“极智嘉”“京东”等公司的技术总师参与教学工作,将企业最新的人工智能应用融入到案例教学中。同时,学校把产业中的实际应用场景、企业中存在的真实问题转化为学生的重点培养方向,聚焦毕业与就业上岗无缝衔接。
学校国家级物流系统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也给学生们提供了人工智能从理论到实践得天独厚的条件。据学校物流学院院长助理、供应链管理专业讲师李瀑介绍,该中心不仅是2013年教育部批准的国家级唯一以物流产业为背景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而且是目前国内创建最早、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物流领域教学示范中心,拥有包括冷链实验室、包装实验室、智能码垛实验室、云采购实验室、VR/AR实验室、智慧供应链协同创新实验室等在内的多个教学实验室,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0余个。
以中心一层的物流系统实验平台为例,它主要由多穿系统、托盘式立库﹢循环搬运系统、料箱式立库系统、流利式货架拣选系统、滑块式分拣系统、提升单元等六大子系统组成,基本“复刻”了真实的工作环境。
另据了解,中心目前开设了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仓储与库存管理、物流企业经营与运作、物流工程软件与应用技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物流装备选型与集成、供应商管理、物流学、供应链管理等数十门课程,不仅能满足学校物流管理、物流工程、采购管理及学校其他相近专业的实验教学任务,而且还能为校外物流专业和物流企业的相关课程培训提供服务。
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大一学生薛瑞希望毕业后成为一名智能仓储工程师,她笑称自己“近水楼台先得月”,并表示一定要用好中心的各类资源,成为人工智能与物流管理交叉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更大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