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期末考试来临,同学们就忙手忙脚地开启“学霸”模式,温习一学期的课程。尤其是思政课考试,让同学们倍感压力。如果说高数线代让人算到手软,那思政考试则是让人翻书到头晕。思政课期末考核以开卷考试为主,学生答得费力,老师教得也辛苦。在讲课时,由于知识点多、理论性强,一章节的知识理论,分条列举,有时多达七八条。繁重的内容让老师的讲授也变得暗淡。
可是,当电子报遇见《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戏剧大赛遇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情景剧遇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原著导读遇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又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呢?
经过近两年的探索与尝试,我校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渐渐走向完善。在总结2011级、2012级实验教学的基础上,思政部在2013级新生的教学上大力推行新方法,因课程施教,获得了学生们较高的教学评价和出勤率。
背景介绍
应《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要求,结合我校大学生在思政课上的表现与生活实践情况, 2011年思政部提出并实行了这次思政课的整体改革。面对时代的变化与学生年龄构成的改变,思政部以“因材施教”为核心,结合“因校施教、因专业施教、因课程施教、因师施教、因生施教”的五大战略进行此次课改。改革主要措施包括:实施专题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此次改革所涉及的课程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旨在通过艺术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思想认知进行教育及改善。
“毛概”爱实践

我们都读过报纸,但是却不一定制作过报纸。《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学习中,需要同学们自主制作一份电子报,从选题到组稿,从编辑到排版,每一个细节都充满着大家的点滴创新,每一篇报纸文章的选题都包含毛概课的理论要点。在事例中学毛概,so easy。
制作电子报让毛概课的知识变为清晰的眼睛,更好地用理性思维看待我们身边的故事。在制作电子报的过程中,一位小组成员由晨跑时看见的一对牵手散步的爷爷奶奶激发灵感,以“执手爱情”为话题制作了一份电子报,和大家分享对爱情这个永恒话题的感悟,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同学们纷纷就此展开热烈的讨论,交流着心中对情感的认识。在电子报的制作过程中,大家不仅学会了更好地运用Word文档,学会了排版等技巧,更增进了大家的互相了解,提升了团队学习能力。
实践的精彩可不止是电子报,激烈的竞赛也是同学的最爱。盛夏时节,江苏卫视播出的“一站到底”竞赛答题节目,答题时的争分夺秒,思考时的抓耳挠腮,让不少同学内心激荡。思政部老师以其为蓝本,结合毛概知识,打造物院版“一答到底”。每个毛概教学班推选出代表参赛,在限时比赛中,答题最多的获胜队伍可获得奖励。竞赛答题模式让同学们在比拼的同时学习知识,无人督促却高效快乐。作为班级积极分子而有幸参赛的徐敏赛同学对此印象颇深:“竞答题涉猎范围较广,含有一些时事热点,但都与我们息息相关。比赛很好地锻炼了我们临场发挥与团队协作的能力……”
此外,通过问卷调查、搜集资料等调查方式,同学们还了解了通州区的发展,完成了调查报告的社会调研部分;结合“钓鱼岛”等热点话题进行社会讨论,丰富课外知识。这些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让同学们在兴趣中学习,提升了他们的理论运用能力和课外实践能力。
“思修”好表演

你看过《今日说法》吗?每天固定在央视一套中午12:35播出的《今日说法》,将道德法制观念带进千家万户的同时,也让人们在道德法制剧的矛盾冲突中了解道德法制的效用。
现在,同学们不仅仅是观众,更有机会登台表演,过一把表演瘾。“道德戏剧表演比赛”是思政部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施的一个新方案。同学们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戏剧表演比赛。戏剧内容完全取材于思修课本,将课本内容完全融入表演剧本当中。别以为这只是一个草台班子,主演、灯光、道具、服饰等一应俱全,且全部由学生负责,要求每个同学充分参与,最后从2013级50个思修教学班级中,选出8个班级的戏剧作品,在校艺术中心的帮助下进行全校展演。这种模式探索之初是先从几个班开始,将道德与艺术相结合,戏剧质量高低直接与学分挂钩,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思修课改的负责老师陶琳说:“比起传统的思修课教学,这种新模式更符合人的道德认知规律,可以让学生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让知识内化成学生的自我修养,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道德戏剧表演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学观念需相应转变,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史纲”最穿越

历史,从中学学到了现在。记记记,背背背……实在是令人头疼!到了大学,还要学习历史。负责近代史课改的刘建宁老师说:“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主要还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内容上与中学历史学习紧密衔接。但大学的历史学习和以往最大的不同在于,由对历史事件形式上的输入性记忆向人物及事件深层次的领悟探索迈进。”
不过,与其死记硬背历史事实,还不如让我们穿越一把。情景剧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创新的重要内容。同学们通过对某一时期的一项历史事件进行课下资料查询等学习,以小组形式自编自导,编排近代历史情景剧,再现历史情形,亲身融入到历史人物角色当中,穿越回近现代,体验历史发展的波涛汹涌。一位担任情景剧小组导演的张同学说到,小组的情景剧内容是太平天国,小组成员间有明确的分工与协作:没有剧本,自己查阅书籍进行创作;没有道具,利用宿舍现有的东西进行简易的装扮;没有专业人士指导,自己相互点评勤加练习。这些带给了她很深的感触,既锻炼能力也增长了见识。
刘老师说:“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进一步了解了历史内容,丰富了理性思维,而且还会提升了合作学习、表演沟通等方面的能力,享受到历史学习的轻松感和成就感。”
学生专题性自发演讲则是另一种创新。穿越过往云烟,体会当年的风云激荡。老师把课堂自主权交给学生,学生可以自发选择中国近代某一特定历史专题,如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红军会师等,以小组形式展示对历史事件的简要描述和理性分析。参加演讲的同学说:“老师讲课有时只是讲述书中的一小段内容,但是在制作PPT、查阅资料时,背景知识一列就是一大堆,不查找还真不会想到会有这些历史。”
穿越历史,真实的情景和昂扬的演讲,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不仅鼓励学生们积极探索,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益。学习历史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让历史真正活了起来。
“马哲”阅读季

在所有思政课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因“难学”导致学生兴趣缺缺。究其原因在于,长时间的理论学习消减了学生上大学后学习马哲的兴趣。负责马哲课改的刘京燕老师说:“马哲是一个高度概括的学科,知识理论往往涉及多个学科,没有相关知识做基础,学习马哲犹如高屋建瓴,没有兴趣不说,知识也难完全掌握。”
“名著导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改中的一剂良方。老师会向学生们推荐许多相对较浅显易懂的马哲名家书籍,譬如《序言》、《共产党宣言》、《矛盾论》等,让学生们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并学会用其思考和分析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名著导读让学生们深切感觉到,马哲并不像大家所想象的那般遥不可及,它其实是前人根据许多历史事件教训中不断总结的一些经验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是真实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之中的一门很有社会价值的学科。这种改革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认识能力,丰富了学生的理论知识,亲身参与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四大课程齐变脸,课本还是以前的样子,课堂却已非从前。形式的多样,最终是为了课程内容的深化。关注社会动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与身边现实生活相结合,是此次课改的最终目的。思政部负责毛概课改的张震寰老师表示,不仅毛概课,整个思政课学生的教学评价与出勤率都有所提高。这样的成果来之不易。的确,大学是一段新的历程,这正是同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而思政课正是对“五观”形成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记者 高晓卉 李佳辉 丁雨桐 实习记者 刘 楠 郝 鹏 吴亚辉 马娇青)
来源:《北京物资学院报》2013年12月15日 269期)
链接:http://bwu.cuep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