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物院 >> 正文

未雨绸缪 拎稳大城市“菜篮子”

回顾2022年,国内多地散发的新冠疫情考验着生鲜农产品的供应链能力。在一场场无声的“市场保供战”中,各地各部门共同协力,加大蔬菜、粮油、鸡蛋、肉类等生活必需品货源组织力度,畅通“最后一公里”配送通道,最终以百姓“菜篮子”“米袋子”量足价稳胜利告终。

受访专家提醒,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农产品供应链的安全韧性、系统化反应仍面临挑战,应有更多未雨绸缪的思考。业界认为,要尽快研究发布中国大城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安全指数,建立更加安全、稳健、有序、高效的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体系。

安全韧性是根本

与农村地区相比,城市更加依赖外埠农产品来满足日常食品需求,特别是疫情发生期间,生鲜农产品供应链面对外部冲击更加敏感、脆弱,更容易中断。

以北京为例,作为超大城市,北京市人口众多,生鲜农产品需求量巨大,2020年生鲜农产品消费量达874万吨,日消费量为2.4万吨。为保障庞大人口日常供给的丰富和稳定,北京逐步形成以消费市场为核心、辐射全国的农产品供应链。市场化的供应链体系提高了效率,同时其也发展成为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

“北京农产品供应体系的稳定性将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挑战,既有大京郊农业生产能力弱造成的‘米袋子’‘菜篮子’自给率偏低的风险,也有境内外向北京输送农产品不畅造成的供应链波动性加大的风险,还有居民对高品质食品与生活环境的要求持续上升带来的农业多功能性发展不足的风险。”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钟真直言,北京要强化首都农业稳产保供能力,构建首都农产品大流通体系。

“无论是城市日常稳定运行,还是面对突发情况,安全、稳健、有序、高效的农产品供应链保障体系建设,都是需要高度重视并着力推进的重大民生工程,对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保障城市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近日,由北京物资学院商学院教授张喜才担任首席专家的北京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北京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价及应对策略研究》,从建立预警机制、供求调整、基础设施提升、信息化建设、区域协同、应急保障等方面提出可行性政策建议。

张喜才表示,为确保北京等超大城市农产品保障体系高效运行,需改变传统单点思维,在供应链管理上下功夫,统筹发展与安全,强化安全风险评价、风险预警,找准关键环节和着力点,打造安全韧性的现代化农产品供应链。

协同合作成关键

保障农产品供应链安全不能“单兵作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协同合作。

“在遇到突发情况时,保障农产品供应链实际上就是在保物流。”张喜才建议,要建立一个科学的分级响应机制,一旦出现疫情等突发性公共事件,立即启动响应机制,触发相应措施。应急状态触发后,中转仓、应急保供“白名单”上的企业都要立刻行动起来,“尤其要指出的是,从上游供应端到中转仓直至末端配送,每个流通环节都要有相应的‘白名单’企业,这样整个链条才能完全打通。”

张喜才认为,在城市全域流通全面受阻的极端情况下,通过各类终端直接配送标准件,可以极大缓解供应链网络缺失、产销对接不畅的难题。“事实上,目前大城市周边县市送到餐厅的鲜活农产品,大多都在产地进行了净菜处理,有较为完善的系统和流程。在应急情况下,可以将这些系统也利用起来,处理家庭包装用的食材。”张喜才说,此外,还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改进城市冷链配送管理系统,构建农产品物流可追溯管理机制,建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平台。

与此同时,要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既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也涵盖线下商超和线上平台。供应链柔性策略、信息共享策略和库存控制策略能够有效应对供应链中断,提升供应链弹性,企业应根据需求中断风险的程度调整最优订货量和销售价格。(■ 本报记者 白舒婕)

原文来源:https://epa.comnews.cn/padphone/content/202212/29/content_3900.html

热点新闻

通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