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绍
2012年以来,根据北京市《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关于组织北京高校青年教师开展社会实践的实施意见》精神,学校党委注重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教育引导青年教师成长成才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制定了《北京物资学院关于组织青年教师开展社会实践的实施意见》、《北京物资学院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暂行办法》等文件,探索创建了“一来二去”产学研用新模式。一年多来,“一来二去”产学研用合作新模式扎实推进,初见成效,对于提升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师德素养、教学科研能力、社会服务水平以及推进学生实习就业等产生了积极影响。
2012年以来,共有82名青年教师向学校提交了挂职申请,已有11人完成挂职,共有45人正在企业挂职。
学校计划在 2012年6月-2017年6月这5年时间内分期分批组织全体青年教师参与“一来二去”项目,实现青年教师社会实践活动的全覆盖。在学校出台的措施中,对参与社会实践的青年教师生活方面给予额外补助,挂职教师在职称评定、晋职方面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等,激励青年教师踊跃参与。
去年下半年起,我校首批11名青年教师前往中关村企业挂职锻炼。作为第一波吃“螃蟹”的青年教师,当他们走出象牙塔之后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跟随记者探索一下其中的奥秘,且看老师们是如何在职场中“七十二变”。
初生“菜鸟”不怕“虎”
当老师们接到学校挂职安排通知的时候,心里可是既新奇又忐忑。作为一名教师,有机会能去企业中锻炼,参与企业实际运营管理,这对增强自身联系实际的能力会有很大帮助;可多数的老师,并没有在企业的工作经验,难免担忧自己无法适应企业的工作,有些不知所措。面对职场“菜鸟”的初状,老师们是如何应对的呢?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这是很多初登挂职岗位老师的首择战术。经济学院的童年成老师的挂职企业是北京荣凯投资公司,为了使挂职工作取得实效,在赴该公司挂职前,他利用课余的时间,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该公司的资料,具体了解了企业产品、业务、市场、人员结构甚至企业领导人的基本情况,为挂职工作做足了“功课”,从而大大缩短了到岗后进入状态的时间。而到航天信息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挂职的商学院陈晓梅老师则是侧重了我们在校生的需求,在进入企业之前广泛征求了学生们的意见、建议,针对学生们最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调研,带着这些问题去企业挂职,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具体化,并将其融进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们在日常学习时,获得更多实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后,能够尽快掌握企业基本业务,成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陈晓梅老师邀请挂职企业高管来校为学生讲课)
尽管老师们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真正走进企业之后,还是有很多“纸老虎”让他们措手不及。“生活节奏产生的巨大变化让我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感。”已经习惯了学校按部就班工作的外语学院张丽丽老师起初对挂职工作很没信心,而直接被派上翻译一线的重压更是让她感觉心里没底,但是压力产生了动力,张老师在课余时间开始了自我充电。为了完成第一个澳洲代表团的交传工作,她夜以继日地恶补语言、相关专业知识、翻译技巧和礼节等,最终,她以优异成绩通过了第一门“考试”。
可以说,挂职工作让已经习惯校园教学模式的老师们一下子紧张起来,而通过半年到一年的挂职锻炼,他们不断充实自己,在实践中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企业效率、创造经济效益,也在真实的企业竞争环境中,增长了自信,升华了自我
润物细“有声”
老师们在挂职工作期间,接触得都是企业最实用的信息,是书本上没有涉及却对学生未来就业有很大帮助的信息。挂职的老师们也就成为了企业与物院学生交流的桥梁,将挂职的收益惠及到学生身上。
“高校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不应是闭门造车,而应该关注社会的需求。”信息学院的霍灵瑜老师如是说。霍老师执教于信息管理系,他对企业信息的敏感程度也颇高。他谈到,挂职教师就是学校派出去的信息采集员,充分挖掘了企业的信息优势,将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学校进行汇总整理,学校再利用这些信息帮助指导学生,让我们物院学生在未来更有竞争力。霍老师在北京中矿环保科技股份公司挂职期间,带领学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企业相关工作,特别是协助企业进行了数据的整理和导入,解决了企业人员不足的实际困难。在帮助企业的同时,也给了我校学生一个把书本上的知识实际应用的机会,让学生们知道企业需要的是哪些技能,并了解到最新的专业人才需求。
(唐长虹老师带领学生到挂职企业采写案例)
与霍老师委婉的“信息采集员”相比,商学院的吴非老师更是把自己比作物院学生的“情报员”。吴老师挂职的企业是中关村管委会,在这里,可以及时了解到国家最新政策的实施情况,将最有用的就业政策信息传递给学生,把中关村的“就业情报“带回物院。在挂职期间,吴老师充分利用了中关村的资源来帮助物院学生:同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开展关于校园创业经验的研讨;组织学生们利用寒假到中关村创业服务处进行实习调研;指导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创业大赛;邀请中关村的相关创业专家为我校学生做演讲,进行相关指导。
无独有偶,物流学院的唐长虹老师在北京亚东生物制药公司挂职期间,同样充分利用资源,为我校学生提供了一个开阔视野的平台。在今年初学校举办的“高新技术企业案例采写”大赛中,唐老师带领的“蚂蚁小分队”获得了比赛的第一名,这与唐老师在比赛期间的无私帮助是分不开的。唐老师带领“蚂蚁小分队”的学生们参观中关村展示中心后,又去了自己挂职公司的销售总部,与公司的相关负责人深入交流,还参观了挂职公司位于昌平的生产基地,切实体验企业的采购、加工和物流等环节,最后唐老师还就企业文化与队员们展开了讨论。队员们回到学校开始分工整理材料的时候,唐老师也经常陪他们一起熬到深夜,为他们提供企业的相关信息。这次“蚂蚁小分队”的成功,其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了企业的信息优势,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校企结合的积极意义和实用价值。
挂职的老师们随着这次“走出去”的大潮,通过不断的“有声”创新,丰富了物院学子的课堂。
学以致用,以学促变
教学服务于企业,也来源于企业。挂职的目的除了通过老师们的探索找到教学的不足,完善教学以外,也是通过老师们的专业技能真正服务企业,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为校企合作奠定基础。
劳法学院的王少波老师到北京世纪东方国铁科技公司挂职后,担任了该公司的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王老师经过多日观察,不仅看到了这是一家发展很快的新兴公司,也看到了他们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程序不规范、管理人治化等不足。他根据自己所学劳动关系、劳动法方面的知识,为企业提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建议,切实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同时,劳法学院的李燕荣和顾国爱老师在北京北陆药业公司和清华控股公司挂职期间,也都是负责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指导管理工作。两位老师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帮助企业改进了管理模式,规范了管理方法,减少了人才流失。
更加深远的是,三位老师还尝试通过运用各自法学、公共管理和管理学的专业优势进行互补,成为了企业咨询服务团队的核心成员,从全面地解决人力资源相关问题入手,逐步扩展校企合作对象。他们正在着力搭建以劳法学院管理咨询服务团队为主体,吸纳企业、行业学会等各方人才的企业服务衍生团队。此外,他们还带领学生们在企业中实习,指导学生们适应企业新环境,锻炼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促成最终就业。
陈晓梅老师在挂职工作期间,与挂职单位合作的课题申报了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项目。在挂职期间完成了著作、调研等各项主要活动,现在项目也基本完成。陈老师还邀请了挂职单位的优秀同事在实践周为我校学生做就业指导和技术交流,深化校企合作。霍灵瑜老师也对校企合作做了自己的规划:“今后除了实习基地建设等‘初级层面’的合作关系外,要将校企合作内容逐步推广到合作建立专业课程,合作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合作建立教育基金等合作形式,促进高校及企业加速成长。”霍老师不仅让学生利用了企业资源,还用最直接的方式推荐了两名优秀毕业生去挂职企业实习,初步完成了自己的设想。
路漫漫其修远兮,“物“将上下而求索
学校大力支持这次“走出去”的活动,将教师挂职工作的对外组织协调等归于新成立的现代物流产业研究院负责,让其代表学校与青年教师所在的企业沟通协调解决相关困难、洽谈合作等,使得此项工作能够从学校层面得到统筹安排,让青年教师感受到学校的关注和支持,而不是感觉“单兵作战”,孤立无援。企业对来挂职的教师们也是热情帮助,让老师们快速融入企业,进入工作状态。
李燕荣老师说:“这次的挂职是学校的统筹安排,挂职管理办法的出台、学校领导的重视、甚至个体化的辅导和帮助、学校多层次多方面的挂职工作会议等,我个人感觉,挂职不是我一个人在实践,是学校,我的‘娘家’在帮助我们挂职锻炼,有后援就有更大动力。”
除了学校给予的支持,教师们所在的挂职企业也十分重视这次合作。信息学院高和鸿老师挂职于启迪科创(北京)科技公司,他说,企业的经历让他印象深刻的不只是学术上的交融,还有对其企业文化的感触。他所在的挂职企业非常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倡导的是平等,心存的是感激,同事和同事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尊重。“工作时间长了,同事会给你端来一杯温馨的水,劝你休息一下。”
可以说,挂职工作对于青年教师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促使着青年教师在实践中成长为立场坚定、业务精湛、品德高尚的青年人才。而挂职锻炼是我校需要长期坚持的一项工作,老师们也希望有更多的在校教师加入挂职锻炼队伍,更广泛地收集信息,为我校的教学丰富内容,为我校的学生拓宽就业之路,为我校的开放合作贡献力量。 (校报社记者/毛宁 周正 张宇晨)
来源:《北京物资学院报》2013年9月30日第264期2版
链接:http://bwu.cuepa.cn/show_more.php?tkey=&bkey=&doc_id=858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