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物院学人 >> 正文

玉壶冰心,朱笔师魂

周少华老师是劳动科学与法律学院2014级辅导员,曾获“北京物资学院优秀辅导员”的光荣称号。“四十岁的年龄,二十岁的心态”是他给别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他服务学生,无论大事小事都认真、耐心对待,“优秀辅导员”这个称号当之无愧。   

周老师身兼数职,不仅是年级辅导员,也担任着法学专业的党支部书记一职,兼任劳法学院四个行政班的班主任,同时主管劳法学院贫困生的相关资助、助学金以及奖学金的发放等事务。除了以上学院行政方面的工作内容,周老师还负责劳法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且协助学院分团委学生会工作、组织各种活动等。面对如此众多繁琐的工作,周老师却是乐在其中,尽职尽责。有同学透露:在周五的晚上,他和班级同学有事去找周老师,办公桌前的他依旧忙碌着,并没有因为临近周末而早下班放松或者悠闲地坐着,作为大学生,很难不为之动容。“因为热爱,所以心里不疲惫,把每一天都当做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去过,把工作当成生活和生命。”因为热爱,所以幸福,所以坚持。   

教师的个人模范作用,对于青年人的心灵冲击,是任何东西都不可代替的最长效的量尺。周少华老师来到物资学院至今一直初衷未改,认为进入学校,责任在于育人。陶行知先生认为老师应该这样: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我们看到的周老师更是言传身教。周老师与学生不仅是师生关系,更是朋友关系,他喜欢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同时,对于学生也严格要求,在学生犯错的时候,他也会严厉批评,所有学生在他眼里一视同仁。他以前遇到过一个十分叛逆的学生,被学校处以“学业警示”,他想要所有事情都自己做主,根本不听老师劝导。于是,周少华老师想到,如果换一个场合或换种方式关注他,也许可以改变这名学生的现状,关键是让他自己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让他明白老师对他的关心与爱,这样才可以化解冲突,从而有更好的发展。这样,周老师坚持以朋友的身份对他循循善诱,最终让学生迷途知返,毕业不留遗憾。周老师说,一个优秀的辅导员,自己应该具备的不仅是专业素养,更加应该具有的是妥善处理学生的差异性,班里第一的同学和最后一名的同学要有不同的教育方式。作为辅导员,要具有统筹协调能力,能够因材施教,同时具有应变能力,有担当,具有责任感,充满正能量。所以,他对自己的要求更高,更加严格。   

在周老师的大学年代,他曾是一名贫困生,来到物院后,他因而十分重视贫困生资助方面的工作。他对贫困同学尽心尽力,坚持为每一届新生里的贫困生做励志讲座,开导要自信自尊,只要努力可以比别人更优秀。之后,他会与这些贫困生约谈话,在谈话时询问关心他们的近况,与他们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他一直认为,给予贫困生的不仅是物质方面的资助,更多的应该是人文精神方面的关怀。有一位来自新疆地区的贫困学生,是老师重点关心的对象,周老师总是在业余时间与他踢足球,渐渐地就成为了好朋友,这也为日后学生能与他心与心的交流奠定了基础。周老师还为这位同学努力寻找与争取勤工俭学的机会,告诉他,只有通过自己的双手才会取得真正的成功与幸福生活。周老师认为,育人,更要育心,助力学生成长,给予他们信心,未来,学生们会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幽谷飞香不一般,诗满人间,画满人间,英才济济笑开颜。周老师用自己的行动在引导着学生,他的愿望就是:当有一天,学生们离开了物院,是没有遗憾的,脑海里装着大学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相信所有做过周老师学生的同学们都牢记着这两个公式:周老师提到的“1+1+1+1”或是“1+10+100+1000+10000+100000”的模式。所谓这两种模式,是大学生在大学中的方向:前者要求同学们一定在心中铭记着自己的专业目标,实践才能出真知,任何方向都要结合自己的兴趣,明确作为大学生的使命。而后者提到的是,作为一名优秀的毕业生要掌握1门基本的外语,交往10个真正懂得你的诤友,全国同专业中能做到排名100,阅读1000本丰富自己阅历的书,坚持日行10000步,当离开大学时赚得属于自己的100000元。   

周老师用自己的热情与智慧的教导,在物院大学生的成长中发挥着积极影响。(记者/李艺哲杜紫薇魏苗苗)    

来源:《北京物资学院》2016年3月15日第301期   

链接:http://bwu.cuep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