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物院 >> 正文

【现代物流报】如何培养“接地气”的物流人才——访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副院长王成林

多年来,教育教学改革始终是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高等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也是如此。对于物流专业来说,培养符合物流行业需求,具有较高知识素养和责任感的创新型人才、高技能人才,成为当前高校物流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

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出“接地气”的物流人才?为此,记者专程采访了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副院长王成林。

实战型人才缺口大

“当前,物流产业发展的一个核心基础,就是物流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王成林表示,由于物流产业规模巨大,在经济仍然保持较高增长率的前提下,物流产业的人力资源需求还将进一步提升。

他告诉记者,我国的物流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整体正处于战略转型期,正从物流大国逐步向物流强国转变。与此同时,我国物流产业受到多个客观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特点,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定位进一步明确,提升空间巨大。与我国特定的国情相适应,物流产业人力资源需求也同样具有自身的特征,需要建立与之匹配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从而为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保障。

由于物流产业规模巨大,现代化物流装备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单位GDP物流系数短期内难以大幅度下降。因此,王成林认为,在经济仍然保持较高增长率的前提下,物流产业的人力资源需求还将进一步提升;同时,由于物流产业结构的多样性和自身发展的历史原因,人力资源需求结构还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继续保持多样性的特征,并逐步随着产业升级而转变。

但与之相应的,我国物流人才培养却依然滞后。王成林坦言,尽管目前我国物流人才培养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行业总体人才仍然处于短缺状态,给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带来阻碍。“同发达国家物流产业相比,我国物流产业人力资源培养开展比较晚,同时面临外部环境变化日益加快的挑战,人才‘质’与‘量’的冲突同步显现。”王成林说,“行业总体仍然处于人才短缺状态,特别是能够适应产业需求的实战型人才缺口更大。”因此,亟待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加快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更多符合物流产业实际需求的人才。

贴近需求开展教改

为了培养符合物流产业实际需求的人才,北京物资学院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一番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已经成为了国内领先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王成林告诉记者,北京物资学院本身有着鲜明的行业背景,与包括企业、协会、政府都有非常良好的合作关系,相关的教学改革活动也是与之密切合作,因此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为培养的物流人才“接地气”,也赢得了用人单位的欢迎。根据学校的统计,目前用人单位的满意率在99%以上,说明学校培养的学生被广泛的认可。

据悉,北京物资学院高度重视教学改革工作,目前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通过教学改革项目营造了教学改革良好的外部氛围,拓展了教学改革参与的渠道,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改革资助体系,激发了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热情,极大地提升了该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教师通过广泛地参与,对专业教学的形式和方法有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教学体系,特别是在物流领域,探索了多方联动的实战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多维度、多纵深、多方联动的立体化实战型物流人才培养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该模式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在整合校企合作资源方面,建立了分层次的校企合作项目库。其主要是通过“企业百家行”等活动,开展企业人才需求分析以及企业合作意愿和能力调研,了解企业需求后,将校企合作的类型分为“职业认知、职业实践、就业平台,专业研究”四类,构建了多层次、多维度、动态优化的企业合作项目库,并开展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合作,实现了企业、高校和学生的多赢目标。

王成林最后表示,我国物流产业特色是长期经济、历史、文化发展积累形成的,因此产业人力资源培育也需要与之匹配,走自身特色发展之路,才能更好地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

他强调,应着力建设多元并行的产业人才培养体系,要根据“产业的教育”需求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教育产业”。目前我国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建立多主体参与、分层次的培养体系,包括政府、学校、企业以及行业协会等各方面的力量不断融合,促进以“校产集团”等为代表新兴教育模式的发展,力求政产学研用共赢。

来源:现代物流报   2014-04-22

链接:http://www.56ok.net/train/newsInfo.aspx?nid=66E34C52A819768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