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魏续臻:德育课程与德育教研室建设

 

 

——在北京物资学院德育教研室成立会议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今天,学院德育教研室正式成立,这是物资学院发展中的一件大事,特别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建设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学院德育工作迈出了新的步伐,开辟了一个新的平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着规范化、科学化方向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也是学校党委和行政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16号文件的一项重要举措。从此,学校广大德育工作者有了自己的教育教学之家,科学研究之家。这是我们大家多少年来梦寐以求的,我衷心地表示祝贺和高兴!

我想借德育教研室成立之际,谈一谈20多年来德育课程和德育教研室包括德育教师队伍建设发展变化的历程和体会。

一、德育课程的缘起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确定了新的路线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在各个领域,特别是在思想政治领域,进一步批判林彪、“四人帮”的极左路线,开展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拨乱反正。在高等学校,对学生进行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革命理想教育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广大青年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由于林彪、“四人帮”破坏造成的“内伤”极为严重,一些学生思想上的问题还比较多,既有信仰上的迷茫,也有人生的困惑,还有西方哲学思潮的蛊惑和干扰,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建全,也不稳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较薄弱。这种状况和新时期总任务的要求仍不适应,中央要求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改变。

根据1982年10月党的十二大关于加强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精神,教育部于1982年10月发出《关于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的通知》(『82』教政字012号)。《通知》指出:过去高等学校一般每周安排一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但是不少学校对于怎样利用这个时间,缺少计划与领导,因而收效不大。近年来许多高等学校将这个思想政治教育时间,一部分用来进行形势任务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一部分用来开设思想品德课,并已创造了一些新的经验。《通知》还指出: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一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特点进行教学。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主要由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讲课,也可请校内外其他同志讲课。有条件的学校可成立专门的教研室,设少量专职人员。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研室的任务是:(1)组织实施这门课程的教学;(2)调查研究学生的思想状况,不断总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研究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3)培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通知》要求:教学的方法要灵活多样,除课堂讲授外,可以组织专题讨论、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和运用各种形象化的教学手段。

1984年9月12日,教育部又发出《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84』教政字013号),要求通过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人生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有关人生、理想、道德等方面的问题,给予有说服力的回答,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培养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教育部并且制定下发了《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学大纲》(试用本)。《规定》还为此确定了三条教学原则:(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这是思想品德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2)课堂讲授与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相结合;(3)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规定》要求:“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应纳入教学计划,并考核学习成绩,一般以在低年级开两学年为宜。”思想品德课和形势与政策教育,平均每周2学时,不得任意侵占。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马列主义理论素养,以及必要的文史等有关学科的知识;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有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经验和讲课能力。《规定》还要求,思想品德课师资队伍,主要以少数专职教师为骨干,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组成。专职教师人数在学校总编制内安排:学生总数在5000人以上的院校,可配备专职教师7-9人,资料员、办事员各一人;学生总数在5000人以下,2000人以上的院校,配备专职教师不少于5人,资料员、办事员各1人;学生总数在2000人以下的院校,配备专职教师3-5人,资料员兼办事员1人。《规定》还特别强调:专职教师评定职称,列入教师编制;兼职教师主要从具备讲授思想品德课条件的政治工作干部及其他业务课教师中聘请。思想品德课教师阅读文件、资料、传达报告等,要与马列主义政治课教师同等待遇。教研室所需图书资料与开展教学活动等必要的费用,从学校教学经费中列支。经学校主管部门批准的科研项目,由学校拨给科研经费;教师的进修,由师资培训经费中列支。

《通知》和《规定》从思想政治和政策上奠定了开设思想品德课的基础,奠定了教学机构建设的基础,也奠定了思想品德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    

二、德育课程的发展

在中央的大力推动下,从1982年开始,不少高校陆续开设了“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中宣部、原国家教委于1986年9月1日和7月9日又分别发出开设“法律基础课”(『 86』教政字013号)和深入进行形势教育的通知(『86』教政字014号)。1986年12月“学潮”过后,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中发『1987』18号)并严肃指出:“近几年从中央到许多地方在政治思想战线上存在着软弱混乱现象,许多高等学校程度不同地削弱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也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紧接着,原国家教委于1987年10月20日发出《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87』教政字015号),俗称“87方案”。《意见》要求设置五门课程:《形势与政策》每学期均开设,每周2学时,每学期按18周计算,四学年共计288学时;《法律基础》(30学时);《大学生思想修养》(暂名,在一年级实施);《人生哲理》(二年级实施);《职业道德》(三年级实施)。 

高等学校开设思想教育课程,是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作为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但很难要求、也很难做到把学生的各种思想认识问题都包括进去,具体地加以解决。但是靠个别思想工作也是不够的。实践经验证明,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形势、政策、人生、理想、道德、民主、法制、纪律等方面的问题,有计划地开设一些思想教育课程,在时间上、制度上加以保证,是必要的。同时,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人员有机会利用讲坛,比较系统地从理论上回答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参加思想教育课程的教学,也有利于提高这支队伍的水平。

   《意见》在总结各地开设思想品德课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指出,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⑴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思想性、教育性的内容,不能纳入社会主义高等学校的思想教育课程。吸收有关学科的知识必须经过鉴别和筛选,与思想教育无直接联系的知识性内容和单纯研究教育对象身心发展规律的课程(如《心理学》),也应与思想教育课程加以区分。⑵课程设置要与教学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改革统盘考虑,要符合学校工作总的要求,符合学校对学生政治、思想、品德培养目标的要求。⑶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加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既要符合学生成长和思想认识发展的规律,又要密切结合形势的发展和学生思想动态实际进行教育。

    《意见》要求,思想教育课程要列入教学计划,排入课表,教师讲授思想教育课要计算教学工作量。思想教育课程由学校主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部门和教务部门共同领导,由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负责组织实施。

    此后,国家教委又不断通过发文、召开座谈会和组织编写教材等形式,积极推动思想教育课程建设深入发展。

    1998年,教育部在总结十余年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高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教育课(简称“两课”)通盘考虑,统一规划设计,思想教育课的设置规定为:《思想道德修养》(一年级开设,54学时)和《法律基础》(二年级开设,40学时),各年级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在教研机构设置上,不少学校成立社会科学教学与研究部,统管“两课”教学。使“两课”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更加紧密地结合进行。但另一方面,思想教育课教学也在“理论化”、“学科化”、“系统化”的要求下有所发展,而在贴近学生思想实际方面有所疏离。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16号文件,再一次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2005年初,中宣部、教育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和贯彻这个意见的《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在课程设置上,把“两课”统一设置为五门(统称“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原理”,3学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简称“概论”,6学分);《形势与政策》(2学分)。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在体制上,要求学校党委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导,学校要有一名副书记和一名副校长主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校宣传、教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等部门要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同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

    至此,从“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到“思想教育课”,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日趋完善,“两课”结合日益紧密,教学管理更加规范,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内容特色越来越明显,当然也更加贴近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实际。

三、德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25年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要建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关键在于建设一支以精干的专职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被称为政治工作,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被称为“政工干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拨乱反正过程中,人们反思几十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教训,逐步认识到,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所进行的教育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极为重要的部分。在德智体三方面中,它属于“德育”的范畴,和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法制教育以及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教育一起,共同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首都高校广大学生工作者,在市委教育部(先后是大学部、高校工委、教育工委)领导同志的指导下,认真研究,科学分析,逐步认识到,大学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这三部分是德育的核心内容),也包括审美教育、劳动教育、法制教育以及健康心理的培养和塑造(这是第二层次的重要内容)。德育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必须遵循的原则、相对稳定的途径和基本的方式方法,在实践层面上有必须适应的体制、机构、队伍、设施、条件,以及学校内外环境的配合和支持。因此,在北京市委教育部和北京市高教局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北京高校的同志在1982年12月率先成立了全国第一个高校德育研究会,把德育作为一门科学、一门艺术来研究、来从事,逐渐丰富和发展了德育学科即后来称之为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正是基于此,才有在德育科学理论与德育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建设成长起一支胜任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德育方面的教育教学及科研队伍。李燕杰、郭景海、杨静云、周兴键、周之良、王凤生、张玉茹、王殿卿等一大批德育教授专家逐渐成长起来。我本人也是在这样的政策环境鼓励感召下,在众多前辈和领导同志的帮助、指导、支持下成长起来的。1987年11月我和蒋效愚、李志祥同志首批被北京市评为副教授,1995年10月晋升为教授。

德育发展轨迹和实践告诉我们,德育学科是适应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要求而生发的,德育课程是把思想政治教育逐渐科学化的过程中诞生和发展的,德育教师队伍是德育科学化的必然要求、必然结果,是学校教育队伍必不可少、极为重要、不可替代的重要教育支柱力量。这支队伍既是党在学校、在青年大学生中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也是学校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引路人。建设好这支队伍无论对于学校、对于学生、对于社会主义事业、对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都具有及其重要的深远意义。

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5』5号)强调指出:要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做教书育人的表率,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按专兼结合的原则,不断优化和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要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训体系;要改善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待遇,在职务聘任、科研立项、国内外学习进修和物质待遇等方面,充分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特点,在政策上予以扶持;要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员编制、经费投入和教学科研条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几十年来,在队伍建设上,这些政策是一贯的,只有前进和完善,而决无半点后退或减弱。

建设好这支队伍必备的条件和必做的工作有哪些呢?

就组织上来说,首要的是学校党委和行政特别是党委书记和校长的认识、重视和支持。北京高校乃至全国高校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都说明,党政主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最根本性的推动力。从编制、人员、经费、条件,到队伍的组织、建设、稳定、发展,政策待遇的落实、改善,哪一条都离不开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所以说,要评估一个学校的德育,看其党政主要领导怎样想、怎样说、怎样做,便知工作好差和水平。窥豹一斑,领导是关键。领导的认识深刻,重视程度高,支持力度大,要人给人,要钱给钱,何愁德育搞不好?

    就队伍本身来说,要打造一个德育教师团队。在这个团队当中,既要有学科带头人,又要注重培养一批骨干教师。知识分子显明的特点是信科学、重事业、服真理。要靠事业吸引人、留住人、培养人、发展人。领导重视、教育需要、专业有前途,就具备了队伍成长的沃土和条件。

这里我想着重讲一下德育教师个人的因素。

几十年来,据我观察旁人和我个人的体会,做一个合格的德育教师,需要具备的知识、素质和能力有很多,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概括出不同的标准和要求。这里我只想谈谈关键的一点是培养自己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真情”“真识”

   “真情”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挚感情。德育教师是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教育人、培养人的。必须怀着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挚感情,才能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学习到手、掌握得住,才能讲透讲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最终才能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启发学生,并且引领学生跟你学、跟你信、跟你干。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挚感情,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成功与否的前提条件。海军勤务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的同志总结提出:教马列的人要真信马列、真干马列、真捍卫马列。这是很有道理的,掌握住了教马列的真谛。

   “真识”即对马列主义的真知灼见。真识是在真学的基础上,自己理解、消化、想通、弄懂,真掌握、真相信马克思主义真理,并把这种真理化成自己的认识,用自己的话语讲给学生听,做给学生看,教给学生干。世界上只有真理和事实能服人,真识就是手中掌握了真理,以真理之矢,瞄准学生思想认识问题之的,箭箭中的,学生的思想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我们也就能真正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

    那么,又怎样才能具备“真情”、“真识”呢?

记得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谈到知识分子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成长道路时,曾经说过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条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条是参加革命实践、科学实验。在党的领导和培养下,一代代从各种环境条件下走出来的知识分子,在革命队伍和革命实践中成长为无产阶级的、忠诚为人民服务的知识分子。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客观规律。今天,作为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共同理想信念教育,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的德育教师,是塑造青年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是培养祖国未来的辛勤园丁,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攸关民族前途命运的人民教育工作者,职业和使命都要求我们要认真、刻苦、努力地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真正弄懂弄通,凝炼成自己的见识,用自己的语言讲清楚、讲透彻、讲得吸引人,像木板上钉钉一样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意识、立场观点方法楔入教育对象的脑海中。

学习掌握理论知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自己的身体力行。在自己的言行上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作风品格,让学生在和教师的接触中,感受到教师身上散发着一股做人的正气,一股马克思主义的正气,一股热呼呼感染人的正气。而这种正气的养成,就是靠自己自觉地理论学习修养、生活实践和工作锻炼,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成自己的思想、意识、品质并体现在行动中,在实践的同时不断深化理解、固化认识、升华境界。

    我觉得,做一个德育教师,做一个教育人的人,培养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情、真识是最重要的。把握住了这“两个基本点”,我们就可以围绕培养人这个中心任务,有信心、有勇气、有毅力克服各种困难,把书教好,把人育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和信任。

党和人民培养了我们,让我们以培养好下一代回报党和人民!

 

                                            2007-1-12

 

 

   

 

 

 

 

 

 

 

 

热点新闻

通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