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李凡 | 来源:新闻中心 | 发布时间:2006-12-05 | 浏览量:
□本报记者 李爱华 通讯员 古今
11月中旬,北京物资学院通过论文中期考核的研究生已经提交论文终稿,开始进入到论文初审、盲审阶段。12月中旬,将进行论文答辩。
在全国的普通高校中,北京物资学院的研究生培养规模较小,在校研究生仅270多人,因而,培养质量成为物资学院追求的突破口。物资学院实施了三项举措,以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
首先,每位导师原则上每届只带一个研究生,课题较多、能力强的导师适当多带。目前,正副教授近150名,有一些没有带研究生。未来几年内,也没有大规模扩招研究生的计划。导师一对一带研究生成为保证培养质量的第一个“硬招”。
其次,实行研究生论文中期考核。即在学生的毕业论文完成2/3时,组织专家进行答辩。今年10月,2004级64名研究生按专业分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由4~5名专家组成评委会。评委们从学位论文的观点、结构、研究价值到写作进度、格式规范进行全方位考核,对每篇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考核结果仅设“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级别,而不设优、良。本次考核结果,11人合格,合格率17%;50人基本合格,合格率78%;3人不合格,不合格率5%。
第三项举措,实行论文答辩末位淘汰,即成绩最差的学生将有可能推迟到1月份再进行二次答辩,通过后才能获得学位证书。
研究生部主任沈小静解释说,以上第三项并非刚性制度,三项措施的最终目的在于形成导向作用,使研究生及其导师对其研究和论文更加慎重,把质量抓起来。她认为,这些举措对研究生及导师都会形成压力。
在物资学院,一贯强调教师要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教学上,若带出的研究生不合格无疑对导师能力是种否定,因而在开题和前期学生论文指导上格外用心。中期考核是物质学院增加的一项监督机制,不合格者,仍有机会完善和改进。对学生来说,中期考核不合格,意味着后一阶段将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找工作是个冲击。末位淘汰,让他们不得不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学习的主要任务在于完成最后一项工作----论文,找工作是后一阶段的问题,因而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论文上。
“以前,到了第三年,学生在学校根本呆不住,我认为这不是好事。”沈小静说,考虑到学生找工作,物资学院把论文答辩时间从1月提前到12月份。但是,决不允许出现因为找工作而对论文粗制滥造的现象。因而才有了以上几个措施。“写论文的过程是个做事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远不止一篇作品,”沈小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