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物院学人 >> 正文

【教育与职业】王旭东:践行教育真谛

王旭东

北京物资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毕业,教育学博士。曾任北京语言大学高教研究室副主任、学生处处长,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专职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学原理、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管理。

他浸润了老一辈师者之风,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拥有不懈的教育追求,用心与爱来诠释自己的事业梦想;他不断追求、努力践行着教育的真谛,力图做到“教育家办学”之境界。他,就是北京物资学院院长王旭东。

 

◎文·李玉珠

走近王旭东校长的办公室,门敞开着,正在伏案的他抬起头来,一位意气风发、风华正茂的校长形象瞬间“闯入”了记者的眼中。从一名教育学博士到如今的大学校长,是什么让他在教育的世界中徜徉而乐此不疲?又是什么支撑着他的教育追求?

教师情缘

王旭东出生于江苏南通,一个钟灵毓秀的教育之乡。他的父亲曾参加过一种速成师范班的学习,后被派到小学当了8年的小学教师,8年后速成师范班的成员又被反派回家乡做普通农民。虽然在王旭东出生的时候父亲已经是农民身份,但父亲那段教师的经历却深深地影响着王旭东及两位姐姐的发展。“父亲非常重视我和两个姐姐的教育,当时,像我们那样的家庭,子女如果提出不上学,帮家里做农活,家长都会非常乐意,但父亲却不一样,家里再累再苦也要让三个孩子读书,当时,大姐考上高中不想去读是父亲逼着去的。”父亲的尊师重教使得王旭东从未担心过自己会没学上。当然王旭东也非常珍惜这难得的机会,初中时,他一度步行七八里地去上学,亦尽览了父亲的“书架”。

父亲对孩子教育的重视,使得王旭东获得了学习的机会。然而还有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让王旭东受益终生,那就是父母亲任劳任怨、吃苦耐劳的性格。 “父母身上的那种平和、与世无争,那种豁达与开朗,深深地影响了我。”的确,在父母性格的影响下,王旭东在任何处境下都不放弃努力,而是争取在逆境下,做得更好。王旭东升初中时并没有考上县中,但他做到了在所读中学名列前茅;他读的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也不是全国重点,但他从未抱怨,他知道祸福相依。他在这所百年学府里找到了自己的舞台和发展方向。

王旭东上大学就读教育系可说是偶然。学习一直不错的他到了高中也是如此,且各科均衡发展。“如果单科比较的话,我在年级里哪一科都不是最好的,但是我各科比较平均,总分加起来总比别人高很多。高三报志愿时,我就想,我读中文系,以后很可能就是语文老师,读数学系就会是数学老师,就没有一个综合性质的科目吗?”一位教师解开了他的困惑,推荐他读教育系。他对王旭东说:“教育系是当校长、搞教育管理。”

进入南京师范大学读教育学以后,王旭东接触到了陶行知、陈鹤琴、苏霍姆林斯基、杜威等中外知名教育家的事迹,他们的教育理念以及他们将教育理念付诸实践的教育行动都深深地吸引了他。尤其苏霍姆林斯基,从1948年起至1970年去世前,一直担任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在那里他按照其教育理念来办学,并在办学过程中不断完善教育理念,他的践行令王旭东钦佩且神往。

“以我的力量不能改变社会,但我可以影响我的学生”,抱着这样的理想信念,为了更好的学习教育理论与方法,王旭东大学毕业后放弃了本不错的工作机会,毅然选择了读书深造——考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的硕士研究生。后来,他又考入北京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

事实上,无论是刚毕业后任北京语言大学党委办公室秘书、高教研究室副主任、学生处处长、学工部部长期间,还是后任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专职委员,亦或任北京物资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期间,王旭东都没有间断对教育的研究与探索。几年来,他发表了多篇教育学术论文,如《构建促进北京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财政体制》《论义务教育财政责任》《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拓展》《论教育为人民服务》《大学德育与大学生个性培养》《简论高校管理现代化》等无不代表着他对教育的深思。

不懈的教育追求

在多年教育工作和科学研究中,王旭东总结出了自己对教育的三层理解:第一,教育是一种事业。第二,教育是需要用心、用爱去做的工作。第三,教育是引导和激发学生主动性的过程。

这三层涵义也正是他对教育真谛的一种理解,他在工作中一直不懈追求着、践行着这种教育的真谛。

教育是一种事业。“教育乃一种快乐之事业”,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深深地刻在了王旭东的心里。他认为“教育是一种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身为大学校长必须对此有非常明确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你的责任感,你才会对自己的事业有一份执著的追求。”

用心和爱诠释教育真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爱学生看做教师最重要的品德,他说,“要成为学生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 王旭东认为,“教育不应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是需要用心、用爱做的一种工作。师生关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眼神,是一种赞许、期待、鼓励,还是一种责备,学生都能切身感受到,其教育效果也截然不同。”因此,王旭东对教师为人、从教严格约束的同时,也给予教师细致入微的指导与关爱。

教育科班出身的王旭东深知教师对学生的重要性,用“人生导师”四个字定位大学教师毫不为过。“人生导师”要真诚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导、心理疏导、生活引导、生涯指导、学业辅导”,作为“人生导师”,要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指导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交朋友”,并以自身良好的师德风范教育和感染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职业技能……

王旭东经常在工作中与教师谈论什么是“以生为本”,如何“以生为本”。他举例说,学生向你反映问题,你以什么心态来看待?你从什么角度去理解?以关爱、用心来看待学生所谈问题,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去理解问题,这就是“以生为本”。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坚持用心去做,用爱去做的原则,就能做到“以生为本”。

在这方面,王旭东对教师虽然有严格的考评,但更注重的并不是一些可量化的东西,“能否坚持用心、用爱去做是一个良心活儿,没办法完全用外在的标准去衡量。”他坦言。他做得更多的是对教师的督导,尤其是对年轻教师、新教师的指导与关爱。

在他的带领下,学校经常组织教学观摩,通过专家指导教师,并在全校营造用“心”付出、用“爱”工作的氛围。为此,他将自己对教育的深切理解毫不保留的传授给了在校的教师们,他用自己对教育的不懈追求赢得了教师的普遍认可。不少教师反映“王校长称得上是一位真正悟到教育真谛的师者之师,他对教育真谛的理解与追求深深打动和影响了我们,让我们觉得教育事业如果不用心、用爱去做,就有愧于教师这一角色,有愧于万千学生和家长的信任与期待,有愧于自己的良心。”

教育是引导和激发学生主动性的过程。如果说对教育是一种事业,教育真谛要用爱来诠释的理解和追求,是王旭东对教育大师思想的传承与践行,那么教育是引导和激发学生主动性的过程,则是王旭东对教育真谛的独到理解,他十分关注教育的互动性、过程性。

王旭东以自己的谨言慎行、认真治学为教师做出榜样,要求教师去引导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一种快乐。教育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是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的过程。这是王旭东经常与教师交流的几句话,他以此要求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生活的积极性。“拥有学习的主动性、生活的积极性的学生才是乐观、豁达的,才是快乐的。让学生主动学习、快乐生活,不也是我们值得追求的教育真谛吗?”王旭东坦言。

教育还是一种过程,一种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因此,我们不应该只看到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和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锻炼意志品质,体验成功与快乐,这样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在享受教育。

的确,教育是一种事业,教育是用爱来诠释的,教育是引导和激发学生主动性的过程,三句话表达了王旭东对教育真谛的理解,更见证了他对教育真谛的不懈追求。

践行教育家办学之道

教育管理亟需智慧,校长办学亟需思想。今天,多少人呼吁“我们亟需教育家办学。”此时此刻,陷入聆听的记者仿佛看到了中国“教育家办学”新局面。

“北京物资学院是一所以物流和流通为特色、以经济和管理为主干学科的院校,而我的专业是教育学,很多人对此有疑虑。但我要说,学科专家身份对于校长来说固然是锦上添花,但作为校长首先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是胸怀先进的教育理念、精准把握教育规律。历史上杰出的大学校长有很多都是来自教育界,他们有比较坚定的教育理念,能够有力地付诸实践。”铿锵有力的话语透露着王旭东的自信。“我国现在对大学校长的要求是政治家和教育家标准。政治家、教育家都是必要条件,校长必须把握好育人的指导思想和教育、科研的规律,同时要以一个政治家的标准要求自己。”

从担任北京物资学院的副院长起,王旭东就一直以“教育家”的标准要求自己,现如今更是如此,“我离‘教育家’的距离还很远,但我会以‘教育家’为目标,不断努力”。教育科班出身、掌握先进教育理念的王旭东谦虚道。

教育家办学要“按教育规律办学”,王旭东非常明白一所大学要发展壮大、要有自己的社会影响力,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这是大学发展壮大的基本规律。因此,王旭东上任伊始第一要事就是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思路。“我们需要明确在新的发展机遇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怎么应对新的自我挑战。”北京物资学院的发展思路是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面对新的发展条件,王旭东对此进行了细化,提出了“苦练内功、提高质量、强化特色、建设高水平特色型大学”的具体发展思路。

“苦练内功是发展的前提,吸引和培养拔尖人才、提高科研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完善管理体制与机制,这些学校自身问题的建设,必须要苦练内功。”王旭东向记者介绍。提高质量是发展的具体体现,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强化特色是发展的重要路径,我们这样的学校必须走特色发展之路,在苦练内功、提高质量的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强化特色。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领域方面突出物流和流通特色,在人才培养规模上强调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在建设特色型大学的道路上,还需要学校加大开放办学、合作办学的力度,特别是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提高对社会的服务贡献率,不断丰富特色型大学的内涵。”王旭东如是说。

王旭东结合学校实际,不断开拓与创新。在总结十一五发展规划、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之际,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出台的大背景下,王旭东多次组织了全校范围的深入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学习全教会精神,还多次组织了领导班子研讨会,并带领领导班子集体到上海、广州的知名大学调研,他正准备在实际考察和调研的基础上对学校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促使大学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实体,走上充满活力、健康发展的道路。

明确学校发展目标和思路后,分步推进是王旭东所做的又一重要工作。他到任之后,针对学校存在的一些问题,果断开展了一些专项工作。曾几何时,北京物资学院校园内部非法经商,个别职工私搭乱建、占道摆摊,学校花了很多精力,但始终未能彻底清除。对此,王旭东带领领导班子下定决心、果断决策,干净彻底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振奋了师生精神,被教职工誉为“校园传奇”。

他提出了学校发展的具体发展目标、具体发展思路,这里“具体”二字不是空谈、假想,而是实实在在要做的事情、要努力的方向。他针对具体问题,开展了专项工作,他加强了学校与行业的联系……这一切无不见证着他的“实干”。

现代历史上众多的大学校长中,王旭东最尊敬、仰慕的还是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梅贻琦的一言一行无不让王旭东铭记在心,并悉心学习。

“梅贻琦认为:‘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在有关办学的一些重大事宜上,梅贻琦注意听取有威望有影响的教授的意见。当别人问他的办学主张时,他常说:‘吾从众。’ 这并不是他没有主见,而是充分尊重教授们的治学意见。作为校长,他能够摆正同教授的关系,他说:‘教授是学校的主体,校长不过是率领职工给教授搬搬椅子凳子的。’”旭东耐心地向记者讲述着梅贻琦的故事,也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位教育家的治学之道。

身为校长,王旭东比较着急的一项工作就是教师队伍建设。虽然北京物资学院在物流和流通领域中起步比较早,从事物流研究的教师队伍是最大的,但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的人数还满足不了学校建设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发展的要求。学校在高水平人才引进方面采取重大措施比较难。因为学校的学生规模是限定的,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总体规模也相对固定,高水平师资引进方面因此受到很多限制。现在北京市博士授权点已经封口了,学校很难再获得博士点,如何让引进人才发挥作用还要不断探索。但是制约归制约,王旭东还是在竭尽全力有所作为,他采取设置一定的特聘岗等措施,吸引高水平领军人物到校任教,多次亲自远赴异地求得人才。

看着王旭东谈物院管理工作时脸上露出来的坚毅、沉着的表情,记者突然在他身上读出了一种深邃、厚重、成熟的文化感和历经风雨的坚韧,感到他在用不懈的努力与追求证明着教育的力量,证明着一种教育在艰难险阻中勇往直前的精神,也证明了他在不断践行着“教育家办学”的教育真谛。

(转载自《教育与职业》2011年05月上   人物栏目)

热点新闻

通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