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物院学人 >> 正文

杨洪璋:退休八载乡村扶贫支教路

顾家沟的孩子们见到杨爷爷争相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

杨教授不顾年事已高、路途遥远,和学生们一起,携带全院师生捐赠的文化用品到农村支教。

小麻坪村受助学生郭海燕家庭生活困难,杨教授每次到村子总要到她家看看。

坐在去支教的火车上,杨教授和同车的乡亲们热情交谈。

在顾家沟村,杨教授向师生介绍农村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杨教授对这里的山山水水倾注了太多的情感和心血。

午饭虽然简单,但师生们吃得格外香甜。

大学生们翻山越岭走访农户,口渴时就喝口山泉水。

支教大学生的到来,给这里的孩子们带来了山外的精彩世界。

 

4月4日下午,从北京西客站开往河北张家口的4415次列车上,一位白发的长者在和几位农民乘客热情的攀谈,爽朗的笑声不时回荡在车厢里。这位长者就是北京物资学院72岁退休教授杨洪璋,杨教授自2000年退休后,自愿到河北省万全县顾家沟小学校开展扶贫支教活动,至今8个年头里,52次带领800多名大学生、20多名教师、70多名中外各界人士到这里传播文化。今天他再次带领学院学生党校学员踏上支教的路程。在车厢里遇到支教地区万全县的乡亲,大家亲热地交谈起来。

回想起当初刚到顾家沟时的情景,杨教授感慨万千,他告诉学生们:“那时,顾家沟的信息闭塞导致了人们思想的闭塞,乡亲们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很多家长认为,多上几年学和少上几年学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我就是先从改变村民观念做起”。乡亲们接着介绍说,在杨教授奔走劝说的努力下,很多失学的孩子特别是女孩子都回到了课堂上。这些学生初中毕业后,为了让他们继续深造,杨洪璋多方联系,找到中华商科学校,亲自担任监护人,在该校校长方洪泰的支持下,免费(包括伙食住宿)接收了两名顾家沟的初中毕业生。自此之后,他陆续推荐了40余名贫困学生到中华商科学校和时代中学读书。学生毕业后,他又四处奔走,介绍毕业生到北京打工,每逢周末还经常请他们来家里聚会,时刻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情况,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谈到这些往事,乡亲们赞不绝口,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初春的北京,气温已经升到摄氏16度,但在距离北京260多公里的河北省万全县北辛屯村晚上气温却还在零度以下,天空中飘着雪花。师生们乘坐近4个小时的火车后,再搭乘小面包车,夜里9点钟才到达目的地。由于对这里的气温估计不足,衣着单薄,大家都冻得瑟瑟发抖。

放下行装,师生们来不及吃饭,不顾旅途劳顿,在杨洪璋的带领下,来到住校学生的宿舍,与孩子们展开了交流。听说北京的杨教授又来村子,乡亲们纷纷登门看望,嘘寒问暖,异常亲热。

第二天一早,大学生们跟随小学生冒着塞北春寒一起出操。早饭后,大学生们分成六组,分别进入学校的六个年级和学生开展交流活动,有的讨论“知识改变命运”,畅谈理想;有的教孩子们背诵诗歌;有的教孩子学习英语;有的教孩子们唱歌做手工。下课了,大学生和孩子们一起玩起了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跳起了皮筋。一大群孩子把杨教授围得严实,争着向杨爷爷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

下午杨教授带领党校学员,走访了万全县小麻坪村、顾家沟、红旗沟、夭儿湾的“手拉手”结对子家庭,为家庭困难的孩子们送上学习文具和生活用品,并鼓励他们努力学习,用优秀的成绩来回报社会。

在顾家沟小学“首都大学生实践基地”,杨教授带领党校学员和当地乡亲进行了座谈,以生动的实例介绍新农村建设中取得的成就,鼓励大学生要通过党员的模范作用,促进城乡共同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短短的两天支教实践活动结束,在返京的列车上,学员们走到各个车厢,与火车上的外出务工农民深入交谈,了解他们对农村教育、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认识。参加活动的学生反映:这次支教活动虽然条件艰苦,吃的是大锅饭、住的是大通铺,但活动加深了大学生对贫困乡村的了解,同时也从杨教授的身上,更加明确了作为一名有理想有追求的新世纪大学生的奋斗方向和努力目标。

目前,在杨洪璋教授的感召下,北京物资学院更多的师生自觉投身到扶贫支教活动中。杨洪璋的扶贫支教活动也由一个顾家沟小学扩大到远近的3个乡10个村,使那里不再有因家庭困难而失学的孩子,普及了初中教育,还破天荒地考上了4名大学生。本报记者赵正元 樊世刚摄影报道

《中国教育报》2008年4月16日第4版

热点新闻

通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