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上课常不及换沾泥巴衣 "泥腿子教授"的角色切换

在钟祥市东桥镇永隆村的村民看来,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教授牟成文更像一名地道的农民:他和村民一起下田劳动,像村干部一样为村里招商引资。时间长了,大家都把他当成了“自家人”。

而他很多时候留给学生的印象是:穿着来不及换下的沾满泥巴的衣服、鞋子,在课堂上讲解马克思、黑格尔、福柯等哲学大师的著作,因此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泥腿子教授”。

 

“好几天没有梳头、好几天没有换衣服鞋袜、好几天没有刮胡须,在自家的镜子里一照,眼前呈现的完全是个蓬头垢面的‘绿林使者’,这哪像一个大学教师。”

17日,在华师大政治学研究院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牟成文。他身穿红色羊毛衫、牛仔裤,头发打理得一丝不苟。但他的学生牛俐智说,牟老师像这样打扮体面的时候并不多,“我们看到的牟老师,经常是穿着沾满乡间泥巴的衣服、鞋子到课堂给我们上课。”

原来,牟成文2008年被学校选派到钟祥市东桥镇永隆村进行新农村建设和调研,次年又兼带研究生,每个星期,他都要乘坐长途客车往返钟祥和武汉。“很多时候,我一出长途汽车站,就直奔教室给学生上课,上完课又要急着赶回农村。”他说。

一次,蓬头垢面的牟成文刚出武昌宏基客运站,一名男子叫住他,称正在招收农民工。牟成文说明身份后,该男子不信,劝他“人不要为了面子活着”,让他哭笑不得。

“在家庭里,我投入的时间非常可怜,全家人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是一种奢侈。女儿的学习和教育,我也基本置身于事外。我基本上成为了这个家庭中的一个影子。”

“一个搞‘阳春白雪’研究的人,却爱当‘下里巴人’。”华师大政治学研究院院长徐勇,评价好友牟成文时说。

但事实上,刚得知将要下乡工作时,牟成文也曾犹豫过、抱怨过。他的研究方向是国外马克思主义,这一研究领域对文本和经典的阅读要求很高,而农村根本没有这样的条件。另外,下乡意味着他对家庭投入的时间将大大减少,也无力兼顾女儿的教育问题。

但最终,他还是欣然接受了在农村的工作,一门心思当起“农民”。2008年3月,刚到永隆村的他,花了一个月时间走访村民,为该村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

高强度的工作让牟成文这个“文弱书生”的颈椎病变得更加严重,冷风一吹,他的脖子就疼得不行,除了夏天,他总是戴着一条毛线围巾御寒。

每次回到学校,牟成文就逼着他的几名学生阅读艰深的哲学原著。“有一次,我的一名同学没有阅读原著,只看了二手研究资料,牟老师发现后,狠狠K了他一顿。”他的学生徐涛说,牟成文常常教导他们,做学问要敢于“啃硬骨头”,只有啃下来了,才会发现这其实是取得成功的捷径。

“三年前的永隆,低矮的村落、年久失修的水库和沟渠是最典型的表征;今天,宽广而踏实的村组公路正把村民致富的希望带到更遥远的地方。”

说起牟成文的贡献,永隆村前任村支书王义祥如数家珍:“他为我们村争取了80万元资金,修了3条沟渠,打了一口85米的机井,修了7.9公里的沙石公路……”

据王义祥介绍,在牟成文的努力下,永隆村所在的东桥镇被确定为钟祥市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永隆村也被确立为五个核心区之一进行建设,获得了4300多万元的示范建设资金。5年来,这个原本贫穷落后、不通柏油路的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土砖房被一栋栋别墅式民居取代,能容纳1500人的村民活动中心竣工,村内广播系统投入使用,拥有2000多册藏书的农家书屋正式开放,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

服务农村5年,牟成文有1500个日夜行走在乡间,写下数十万字的《行走在乡间的小道上——一位教授的民情日记》,全景式记录了一个落后的穷山村蜕变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变迁过程。

来源: 荆楚网

编辑:沧海一舟

热点新闻

通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