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师德师风专题 >> 师德风采 >> 正文

邹晓美: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邹晓美,1961年出生,湖北红安人,法学硕士,劳动科学与法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1994年5月加入民建,现任民建市委法制委员会委员、民建通州区工委副主委、物资学院支部主任,北京市十二、十三届人大代表、通州区第四届、五届政协委员。

主讲《法律基础》、《经济法》、《劳动法》。出版专著8部,合著、主编、参编书籍20余部,完成北京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面上项目课题5项,北京市经委课题1项,引进横向课题4项,论文60余篇。

曾获北京市教委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北京物资学院本科教学“十佳教师”、民建市委“优秀会员”称号,是北京市“两课”学科带头人、北京物资学院科研先进个人。

在履行人大代表职责期间,两次在市人大常委会举办的人大代表培训班上做履职经验发言,提出意见建议100余件,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人民网、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门户网、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首都之窗、北京青年报等多家媒体做过专题报道。

她,是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法院和环保局的咨询专家、监督员;她,是北京市通州区政府法制、人民法院、检察院、规划委的监督员;她,因十余年坚守垃圾处理被人大代表圈戏称“垃圾教授”;她,深谙教育教学使命,创立物院名牌教学实践活动——模拟法庭;她,用人格魅力征服历届学子,多次被评选为“优秀教师”;她,运用法律知识,义务为学校服务十五年。她,就是北京市人大代表、通州区政协委员、北京物资学院教授——邹晓美。   

言传身教躬亲共学

自1996年开始,邹晓美一直任教于北京物资学院。以身正行,育德育人,良心教学——是对邹晓美二十载的教学历程最淳朴的归结。   

“当老师就要当个好老师”——邹晓美从始至终没有过松懈。严于律人,先要律己。妆容淡雅,服饰得体,仪态大方,这是她对于学生由心而生的尊重。而作为一名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才是行走世间的皮囊。专业的知识素养,实用的知识技能,精炼的知识归纳,这是她培养学生的方向。不同的科目,她就用不同的方式,给予学生们最充实的课堂感受,这是邹晓美法学课堂的授课之道。法律事务工作的经历让她在实际问题处理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所以,她的课堂总是包含丰富的案例,由浅入深,或还原或代入,即使在非专业法学的课堂上她也能让晦涩难懂的法律知识变得鲜活起来,让不太了解法学的其他专业学生也能听懂法律知识。把该传达的知识与该接受的人群高度黏合,这便是邹晓美教学的高明之处。   

一所学校,书香寂静。而之于一位老师,一位勤奋的老师,那便是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止的探索。邹晓美如是。在调研北京市数所高校法学课程建设经验后,她带领学生们走进法院审判庭观摩、旁听法庭纪实,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回到学校后,则根据法庭状况让学生们担任不同角色模拟未来将要面对的情景。如此一来,激发和提高了众多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战斗力,其后,邹晓美的教学实践——模拟法庭就此建立。十几年间,模拟法庭已发展为学校的王牌教学实践活动,在物院不断地传承、发扬;如今的团队,更是走出物院走向全国,在同其他高校进行切磋交流的同时不断成长、壮大。这一切,都离不开邹晓美一路的培植。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而邹晓美对学生的期盼则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她不放过每次教学生做人做事的机会。于她自己而言,以法律为界限,以道德为准绳,不仅要做学术上的巨人,更要做生活中的智者。于学生而言,她不仅是严师,更是益友。学生们有了苦恼迷茫,她不仅向学生们分享她的故事,而且会传达理智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得到自我保护的同时,学会自尊自爱的重要性;学生就业遇到瓶颈,她不辞辛苦,到处游说推荐。或者说邹晓美更像一块飞毯,学生中间哪里需要她,她就飞向哪里;飞向哪里,就温暖哪里——邹晓美便是这般以爱为名,躬亲力行的教育行者。   

钻之弥坚心系大众

教育与科研之于一位老师,正好像四方的圆形,自相矛盾也同样需要改变和突破。邹晓美,作为大学的教授,同时也在学校法律事务团任职,为学校义务提供法律咨询和支持,接手办理过大大小小多种案例。而关心、帮助同学们的就业归宿、为他们义务提供法律咨询就像是一种原动力在召唤她。1994年《劳动法》颁布之时,邹晓美便敏感地意识到,当劳动主体发生变化,学生们就应该掌握这种变化并通过法律方面的知识来保障自己的权益。但彼时的同学们法律知识远远不够,邹晓美就着手为同学们开设《劳动法》课程,普及法律知识,讲解关于就业、工资、休假等方面的知识,还原真实场景组织课堂模拟签合同环节。悉心指导之余,她还倾心为学生们编写了法律手册。   

邹晓美从事科研至今,已出版法学专著10部,合著、主编、参编书籍20余部,完成北京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5项,引进横向课题4项,论文60余篇。她的科研不只是停留在口头、文面上的科研,而更多的是关注民生民情,确确实实为百姓排忧解难、处理民生问题的科研——从新城规划、城市广场增设、湿地公园的建成,到农民工工资机制、推进小城镇建设的研究,再到餐厨垃圾处理、地下管网资源、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提案……每一项研究她都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尽可能地为老百姓谋福利,从立意调研、到形成提案、到提案获得优秀、到得到政府的落实。可以说,邹晓美的科研成果不光是用脑子在做,更是用心在做,真正的有血有肉。她身体力行地将科研成果用在了服务百姓、服务社会之中,她相信万事皆有因,万难皆有解,一把锁配一把钥匙。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着她奔走在服务百姓、服务社会的道路上。在物流方面,邹晓美撰写关于为北京市快递服务提供政策法律服务的建议建议20余件,在北京市物流、快递、速递业界被大家称之为“流通专家”。中央电视台曾对全国的流通问题进行调研,邹晓美参与其中;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连续播出的《中国的物流顽症——在何方?》中,邹晓美作为专家在“我国物流费用占GDP比重比发达国家高一倍”节目中,接受记者的专访,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也曾邀请邹晓美作嘉宾探讨与之相关的物流问题。   

于2016年在通州试行的《通州区劳动关系和谐指数评价体系》也是出自邹晓美之手。她针对通州区的现状,从政府部门、用人单位、劳动者3个方面入手,对各乡镇、街道完成区政府各项目标任务情况、用人单位执行法律法规情况以及劳动者的满意度等3项内容进行一系列综合评价,以全面、系统、准确地对通州区区劳动关系和谐程度作出科学评估。该项目最终在2016年3月28日的通州区区长办公室会议中得到通过,并获得2016年度通州区科学技术三等奖。对社会满满向心力的邹晓美,一直在眺望,在寻找自己,突破自己。生长,并成为森林。    

“垃圾教授”任重道远

在北京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一次会议上,邹晓美首次提出了“关于治理朝阳高安屯垃圾处理污染的建议”,自此开始了她与垃圾污染治理的缘分。   

高安屯垃圾场位于北京物资学院的北面2公里,早些时候,恶臭熏人,居民和学校师生不堪其扰,臭水都流进了温榆河,北京物资学院近8000名师生及附近小区居民和村民反映极为强烈。“反映群众的呼声,是人大代表义不容辞的责任”,邹晓美2003年第一次提出《关于解决高安屯垃圾场污染环境的建议》;2004年没有成效,便协调周边单位居民进行座谈会;同年,她利用公众接待日的时间,第一个报名反映情况;2005年,利用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接待日”反映履职困难,之后利用代表视察活动与市长对话请求关注垃圾处理。在邹晓美的不懈努力和市委、市政府的有力领导与支持下,2006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于均波主任亲自督办;2008年以后,高安屯垃圾场污染的问题得到了解决——通过填埋、覆盖,使垃圾山“变了脸”,并安装了大气污染物自动监测系统显示屏。而且,整个北京市的垃圾处理工作也因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要奔跑就奔跑,要通透就通透;要解决众多的繁杂,就开始紧紧奔波的步伐。邹晓美十余年紧盯垃圾处理问题,从提建议到建议落实并立法,她提出近100余条建议,涉及城市建设、环境、教育、交通、司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她只能牺牲个人时间无数次奔赴垃圾场实地考察。在没有垃圾场相关工作人员的理解与支持下,她只有从垃圾场后边悄悄绕进去,拍下照片,哪怕野狗追逐、头疼难忍,也从未退缩。所以,代表圈和熟悉她的作为的百姓都戏称她为“垃圾教授”,更冠之以“推进北京市垃圾处理工作第一人”称号。当谈及这些称号时,邹晓美总是满脸笑容,“这是对我的认可,我要与政府、百姓‘同频共振’。”   

如人饮水,艰苦心酸只有邹晓美心里最为清楚。但人生美好是因为有值得守护的人或事,我们需要的就是被别人需要,这是最幸福的事。无疑,邹晓美是幸福的。十余年的代表生涯,是邹晓美人生最充实的时光。邹晓美也如是立下决心:反映民意、持之以恒;认真调研、乐此不疲,履行职务、殚精竭虑。   

编者的话:生活像一场挖掘,追根究底,一直向深层探索下去。无论是润物无声的大学教授,还是孜孜以求的科研人员,亦或是为民立命的人大代表,邹晓美都无愧于自己的身份。她身上有着作为大学教授的专业素质和父母之心,也有着作为科研人员的敬业态度和探索精神,还有着作为人大代表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邹晓美极尽全力的地向这个社会奉献着光与亮。低调自成,清气自留。一个人的光芒,往往是被一件件的小事所折射,而后汇聚成一盏明灯,来指引前方的路。

(校报社记者/张爱旌徐梦丹杨涛魏苗苗杜紫薇编辑/吴柯)   

链接:http://bwu.cuepa.cn/   

热点新闻

通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