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北京市大中小学“运河思政”一体化创新示范联合体2025年第一次全体会议在我校召开

2025年4月10日,北京市大中小学“运河思政”一体化创新示范联合体 2025年第一次全体会议在我校顺利召开。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宣教处、通州区委宣传部、通州区委教育工委、区教委等相关领导出席会议,北京市大中小学“运河思政” 一体化创新示范联合体全体核心成员单位代表参会。会议由北京物资学院党委副书记张懿主持。

张懿回顾了“联合体”成立以来的建设情况。“联合体”作为首都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平台,创新体制机制,整合教育、文化和社会资源,以“创新理论铸魂运河两岸,运河学子投身文明实践”为主题,开展系列实践活动。“联合体”核心成员单位已由成立之初的32家,发展至今日的72家,有效扩大了“联合体”的影响力。当前,“联合体”既面临着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大思政课” 综合改革等战略机遇,也需在破解学段衔接、校家社协同、活化文化资源等方面持续发力。

第一项议程对《北京市大中小学“运河思政”一体化创新示范联合体章程》进行了解读。章程明确“联合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为“大思政课” 综合改革贡献 “首都经验”。同时,章程对“联合体”的工作目标、任务、组织架构以及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作出详细规定。

第二项议程介绍了“运河学子百村行”项目情况。该项目将组织相关大中小学师生深入运河两岸的数百个社区和村庄,开展实地调研、文化体验、志愿服务和文明实践,增强师生对运河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助力运河两岸文明实践和乡村振兴。

第三项议程讨论了《北京市大中小学“运河思政”一体化创新示范联合体2025年工作计划》。2025 年,“联合体”将以大运河为纽带,凝聚更多大中小学校和社会单位力量,以“运河思政十大行动”为主线,积极推动运河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第四项、第五项议程公布了“联合体”参与开漕节活动的策划方案、“行走的运河课堂”现场教学展播活动安排。“联合体”将借助开漕节,开展形式丰富的系列活动,将其打造成为生动的思政实践课堂。同时,将组织各核心单位开展“行走的运河课堂”直播接力活动,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点作为直播点,由大中小学师生讲述运河故事,凝聚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育人合力。

第六项议程展示了“运思践学”数字导览平台的开发成果。该平台整合了运河文化地标、思政实践基地等丰富资源,着力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沉浸式育人场景,具备全景导览系统、精准检索功能以及课程包创建等特色服务,能够为师生提供便捷、高效的学习渠道和实践工具。

交流发言环节,各核心成员单位代表围绕“运河思政”一体化建设展开了热烈讨论。北京学校党委书记刘锦震、北京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张守连、北京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马晓颖、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全喜,作为“联合体”大中小学学校代表发言,分享思政教育经验与思考,并为联合体发展建言献策。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开放部门负责人陈爱玲发言,表示大运河博物馆将积极开放资源,为“联合体”提供各类教学实践支持。通州区委宣传部文明实践中心王雪表示,作为“联合体”发起单位之一,通州区委宣传部承担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责任使命,将义不容辞地传播大运河文化,助力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

通州区教委副主任付树华指出,“联合体”作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创新举措,具有重要意义。他鼓励“联合体”各核心单位从各自实际出发,横向拓展育人资源和空间,通过“联合体”平台,做好学校育人工作,通州区教委将全力支持“联合体”发展。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宣教处副处级干部杜德健高度赞扬了“联合体”在推动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中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担当,肯定了“联合体”在资源整合、平台搭建、活动设计等方面的举措突破。他表示:“联合体”真正体现了大中小学校协同育人的优势,主动打破了学段衔接壁垒,为不同阶段的思政教育提供了资源共享的平台,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时代性和实践性。他要求,下一步“联合体”应该持续发挥各核心单位优势,聚焦育人实效,坚持目标导向,加入学生参与设计、评价的环节,实现由“小而精”到“大而广”的覆盖,不断丰富“运河思政”体系建设。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运河思政” 一体化创新示范联合体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搭建了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平台,各成员单位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协同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动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大中小学“运河思政”一体化创新示范联合体2025年第一次全体会议的成功举办,明确了“联合体”2025年的工作方向和重点任务,为进一步推进 “运河思政” 建设、提升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联合体”各成员单位将携手共进,充分挖掘运河文化的时代价值,不断创新思政教育形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撰稿:森巴提·阿山

摄影:王乐

审核:庞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