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刘丙午,给记者最大的印象是谦逊。见面第一句话就是“幸运,这次获得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很幸运,教学名师我实在不敢当。”一席话顿时让记者感觉到了名师的风范,大家的气度。
刘丙午的成长、成功历程,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步,1975年他响应国家的号召,下乡插队,后又进工厂务工。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他参加了考试并成功考上了大学,于1978年入学。从1978年入学到现在,三十年过去了,这三十年,刘丙午深深的扎根高校,结下了浓浓的教师情缘。
“为人师表,率先垂范,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期待与褒奖。教书先育人,教师不仅在知识和言行上是学生学习的对象,而且更要为学生、为我们大家树立了良好的品德样板,教师的优秀品格令每一位学生终生受益,教师的高尚道德让所有人为之感动,我总觉得自己离教师的高大形象很远,所以之前从来没有考虑过做教师。”在谈及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因时,刘丙午略带“羞涩”地向记者介绍道。他总是觉得自己不太适合做教师,总是感觉教师职业很高大,教师应该有平常人不具备的有耐心、热心、恒心,教师应该有循循善诱、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师应该是善于表达、充满激情的。而他觉得自己离这一切很远很远……
开场白的这些话语,让记者感觉有些尴尬,这位教师既然能获得“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为何他总是一味的强调自己不适合做教师呢?是谦虚使然,还是……
接下来的对话和其他教师对他的评价,让记者明白了一切。刘丙午不仅具备了上述诸多美德,而且非常谦逊,正所谓谦逊者师,谦逊者成。身为教师的刘丙午已将这种品德作为做人原则。也难怪一见面,记者就领教了他的“一大堆”谦逊之辞。
刘丙午的谦虚不是无缘由的,也不是做出来给大家看的,他对教师的崇高评价,源于他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尊敬,源于他对自身的高要求。“作为教师,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应该对得起这个称呼”。这次奖励正是对他做好本职工作的肯定。“我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奖,不管是作为教师,还是作为学校信息学院的负责人,我只求尽力做好自己的职责。”面对荣誉,他是那样淡定、从容。
他不仅为人谦逊,而且认真、勤恳。“刘丙午是北京物资学院信息学院下班最晚的一位,晚上七八点,你找他有事,打办公室电话,准能找到他。”北京物资学院一位教师向记者介绍道。
正是这种谦虚、认真、勤恳的为人之道,让他赢得了学校领导的认同,赢得了同事的尊敬,赢得了学生的爱戴。正是这种谦逊,使他在从师之路上越走越远,越踏越实,而今,他已成了北京物资学院信息学院的院长。
虽然之前从来没有想过从事教师职业,但是慢慢地,刘丙午形成了自己对教师的理解与感情。他至今记得自己第一次上讲台的那一刻。“第一次登上讲台,我忐忑不安、如履薄冰,我觉得自己的阅历、自己的经验真的太欠缺了,不知道能不能给学生讲明白这节课。”初为人师的刘丙午那时候关注的是课堂要讲的内容能不能记下来,会不会不连贯,学生会不会问倒自己,自己讲课不能激情四溢怎么办等等。这似乎是每一位刚刚登上讲台的教师所担心的共同问题。
然而不同的是,有的教师从此这样“担心”下去了,而刘丙午,却在不断地反思自己,自己讲课不能求得激情四溢,但能求得朴实无华、充实有得。这么多年来,刘丙午一直这样追求着。
“我的个性比较沉稳,所以怎样带动课堂气氛是我主要思考的地方。”刘丙午认为,教师要运用各种手段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认真听课、积极学习。教师的能力不仅包括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能感染课堂。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艺术能力”。讲课的过程是教师个人魅力感染并感动学生的过程。只有打动学生的课才是一节真正成功的课,然而打动学生不是仅仅靠激情四溢就能够获得的。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实有得,为了能够打动学生,刘丙午总结出了“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的教学原则。意思是要区别对待知识,有的时候知识是分散的,是不易被整合的,看上去很复杂,教师需要将这种“复杂”简单化,帮助学生找出知识的整合点,把亮点、关键点帮学生提炼出来;有的时候知识的表现形式是简单的,例如一个定理就一句话,而教师就要将这一句话还原,做复杂化处理,要把定理的背景知识、铺垫、应用等深化,时时刻刻引导学生。
刘丙午现在已经非常善于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对此,他向记者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我教计算机基本理论,里面有编程这一知识点,很多学生编程的命令都会,就是不知道怎么应用,就像小学生学造句一样,他可能掌握了很多字、词,但是如果不知道句子的主旨,恐怕也造不出像样的句子来,我就教他们像小时候学造句一样,学习编程。知识是相通的,我想学生能够学会造句,就一定能够学会编程。”
刘丙午就是这样将一个一个复杂的知识理论,简单形象的传授给了他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学生们学得轻松而又快乐。
教师的本职是教学,为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刘丙午不断地进行科学研究,并不断地思考如何将自己的科学研究与所教课程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学到与课程相关的最新知识。
“一个教师要想出色地把自己的课程上好,就必须有自己的科研,有自己对本领域最先进、最前沿内容的熟悉与了解。否则你不能教给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你的课程也不会让学生感觉充实有得。只有从事科研,并且不断地思考并努力将科研融入教学,你站在讲台上面对众多学生的时候才拥有教师应有的自信与气度。”
在物资学院的这些年,刘丙午曾完成 “863”课题—“商品流通智能化综合管理及决策支持系统” 和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课题—“小城镇现代流通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等一些项目。不仅充实了自己的教学,也为企业的生产、管理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现如今担任信息学院院长的刘丙午,不仅重视自己的发展,而且注重对年轻教师的培养,注重教学团队、科研团队的建设。“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一个人的成长毕竟很慢,如果大家一起努力,力量会翻倍,成长就会成为‘加速度’。”刘丙午如是说。
因此,刘丙午总是强调团队的力量,总是在默默无闻的帮助年轻教师。“刘丙午在作科研项目的时候,总是带着年轻教师,注意对年轻教师的全方位锻炼,从课题的申报、立项、研究过程到结题,每一个阶段他都会‘手把手’地耐心地指导年轻教师。在科研经费上更是对年轻教师有所侧重,会给年轻教师一些优先权,甚至牺牲自己的经费为年轻教师提供经费支持。”一位年轻教师感言。
在教学上,刘丙午依然如此,经常在晚上下班以后和年轻教师讨论教学问题,帮助年轻教师尽快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以使他们尽快适应教师这一角色。
“这些年轻教师刚刚从研究生转变为教师,他们的科研能力已经有了多年的训练基础,但是教学对于他们来说还是薄弱环节,他们需要尽快转变自己的身份,因此在结合学生的特点,在理解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上,我会给予他们一定的指引,让他们理解科研与教学的关系,避免盲目搞科研,忽略教学。”
对年轻教师的帮助与引导,刘丙午不求回报,只求建设一支优秀团结的队伍,发挥团结协作的作用。值得欣慰的是,刘丙午的努力没有白费,现在他带领的信息学院,以其团结、协作成为北京物资学院的重要支柱。而且,团队中的每个成员,在讨论问题的时候会争得面红耳赤,但是只要大家达成一致,就都会照办,大家都会自觉相互照顾,甚至需要的时候会主动地做出牺牲、奉献。
面对未来,刘丙午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但是他的谦虚,他的认真、勤恳,他的兢兢业业会告诉人们,他会做好每一件事,他会谱写出为人师的华彩乐章。(文:李玉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