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历
张绍杰,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文传教研部教授,研究生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油画专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会员。连续五年荣获“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称号,并在物院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中两度获奖。
自2010年起,连续五年参与“北京意象”系列展览,其中,《爨底下村长家》被国家永久珍藏。自1996年中国美术馆首展以来,张绍杰多次举办以“大地家园”为主题的个展,赢得吴冠中等艺术大师的高度赞誉。
先后接受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多家主流媒体专访,作品及论文广泛见诸《人民日报海外版》、《美术》等权威出版物,更有作品录入《今日中国美术》与《中国美术大事记》,在美术界有深远影响。
出版多部专著,如《油画人体课堂教程》、《油画风景写生教程》、《张绍杰》、《绘画笔记》。同时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通过设计农产品包装助力扶贫,获得国家专利,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参与多项国内外文化交流及慈善活动,如“中俄名家画青州”及汶川地震美术家捐赠等,体现了艺术与社会责任的完美结合。
心田植花 岁岁芳华
美育,这门塑造灵魂的艺术哲学,在张绍杰老师的生命轨迹中,不仅是职业,更是使命。他坚信,新时代的教育愿景在于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未来栋梁,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犹如甘露,滋养着每一个渴望成长的心灵。张老师强调,缺失艺术的教育犹如干涸的河床,无法孕育出丰满的灵魂。在基础教育阶段,美育是滋养孩子的必修课程;而踏入大学,它则转化为自我提升的自觉追求,引导学子在自由探索中涵养高尚情操。
作为“艺术园丁”,张老师的课堂从不局限于四壁之内,而是延伸至广阔天地。在乡间小道、古朴村落,学生们在张老师的引领下,将平凡的村墙变为艺术的画布,用色彩捕捉生活最质朴的模样,每一笔都倾注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未来的“美之使者”,在张老师的栽培下,将成为播撒美的种子,无论身在何方,都能以自身的审美修养,潜移默化地提升社会整体的美学素养。
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审美洪流,张老师鼓励学生坚守个性,学会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中甄别真善美,培养独立的审美判断力。他指出,艺术欣赏不应局限于任何形式,无论是音乐的旋律、舞蹈的律动,还是电影的光影、戏剧的张力,甚至是画作的静谧,都是提升审美的阶梯。张老师呼吁学生主动探索,广泛涉猎,让艺术之美自然而然地融入生活,成为生命旅程中的不竭动力。
谈及人工智能对传统艺术的挑战与融合,张老师展现了一个资深艺术家的深刻洞见。他认为,科技与艺术的交织历来推动着艺术的革新,正如印象派因光与影的新视角而诞生。人工智能的介入,非但不是威胁,反而是艺术表现手法的扩充,它为艺术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作手段。然而,张老师也深刻指出,艺术的本质是情感的抒发,是人性的镜像,这是冷冰冰的算法难以企及的。AI或许能模拟美的形态,却无法触及美之灵魂——那份源自内心的感动与共鸣。
艺术·生活·哲学
在斑斓色彩与静谧线条交织的角落,张绍杰老师的办公室犹如一座微缩的艺术殿堂,各式艺术品错落有致,每一寸空间都散发着艺术与生活的和谐共鸣。这里,艺术不单是笔触下的风景,它是生活的哲学导师,悄无声息地引领我们探寻美的真谛与生活的智慧。
张绍杰老师,一位在艺术与教育间自由穿梭的行者,视艺术为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他而言,创作不仅是画布上的舞蹈,更是生活态度的抒写。他坚信,在艺术的无垠宇宙中遨游时,人们学会了如何优雅地与世界对话,如何以艺术家的眼光审视平凡日常,从中提炼出不凡的生活哲学。“艺术,”他常说,“是教会我们如何品味生活这杯醇厚咖啡的糖。”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洪流中,张老师倡导以艺术之名按下生活的暂停键。他鼓励人们放慢脚步,像品鉴一幅名画那样,去细致品味生活中的每一刻——不论是晨曦初露的温柔,还是黄昏落幕的宁静。正如他所比喻,若生活仅是匆匆咽下的馒头,我们将错过小麦在齿间绽放的自然香甜,那是需要时间与心去感知的细腻美好。
在讲台上,张绍杰老师的言语总带有诗人的浪漫与哲人的深邃。他引导学生,如同带领他们走过一条条未被探索的小径,发现那些隐藏于日常琐碎中的惊喜与感动。“慢一点,再慢一点,”这是他的口头禅,也是他对学生们最深切的期许,希望他们能学会在忙碌中抽身,细嚼生活的甘苦,从而提升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审美境界,更是生命的质量与幸福的感知力。
张绍杰老师的生活哲学,是对现代人的一次深情呼唤,提醒我们在科技与效率的裹挟下,不应遗失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和追求。在他的引领下,艺术教育超越了技法的传授,成为一种生活的艺术,教会我们如何以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去拥抱这个世界的无限可能。
艺术心旅 绘梦中国
在艺术与时代的交响曲中,张绍杰老师是一位不懈的领航者,引领着年轻心灵踏上探索与热爱中国艺术的非凡旅程。他深刻理解,对于祖国文化的深情与敬仰,不应仅停留于唇齿之间,而需化为行动的力量,去深入学习与传承那流淌了五千年岁月的中华文化血脉。这不仅是一种知识的累积,更是精神世界的一场深度滋养,让每个人的心灵都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不竭的灵感与智慧。
张绍杰的作品,是这段文化之旅的生动注脚。《甘孜藏女》不仅是色彩与线条的交织,更是对民族风情的深情颂歌。《黄河人家》与《爨底下村长家》,讲述着不同年代下普通中国人生活的坚韧与温情,每一笔一划,都是对中国故事的深情演绎。
张老师坚信,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创新中的坚守。他鼓励青年一代,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以全新的视角和方式拥抱艺术。从实体展厅的静谧沉思,到网络画展的即时互动,技术的飞跃为艺术鉴赏开辟了无限可能。无论是线上美术馆的虚拟漫步,还是与艺术家的云端对话,乃至沉浸于艺术理论的深邃思考,每一种体验都是通往美学殿堂的新路径。
张绍杰老师倡导的,是一种全方位、多维度的美育理念。他鼓励学生们走出教室,走进博物馆,也走进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因为在他看来,艺术无处不在,生活本身就是最伟大的艺术品。观察街头巷尾的生活细节,阅读艺术背后的哲学思考,每一次心灵的触动,都是美育的宝贵瞬间。
四十载春秋,张老师以身作则,践行“授人以渔”的教育真谛。他深知,作为教师,必须先自我充实,拥有一桶水的深厚底蕴,方能给予学生那一杯清澈甘泉。他的创作,既是个人艺术追求的见证,也是对学生美的启迪与培育。在这条美的征途上,张绍杰老师不仅是一位教书育人的园丁,更是一位激发创意、启迪智慧的艺术引路人,让美的种子在每一个年轻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璀璨的文化之花。
从教感言
我自1985年走上讲台就一直没有离开教师这个职业,从教将近40年。我深知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的道理,做好老师就是要业务精,就是能从不同的角度把一个事物说得很清楚的人。我更深知老师要爱学生!
文字:高天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