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物院 >> 正文

创新工作模式创新工作模式 重塑教学体系重塑教学体系

基于北京物资学院物流重点实验室开展教学工作的思考

当前,物流专业培养过程中的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高等院校重点实验室作为校内重要的人力、物力、智力的集聚节点,未来将会在该项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北京物资学院这类以物流和流通为特色的高等院校,以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这项工作尤为重要。物流系统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作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为了更好地推动该项工作,需要创新工作模式,拓展教学服务内容,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体系。   

制约因素复杂

从目前高等院校整体发展趋势看,科学研究的角色变得越来越重要,具体体现在绩效考核的指标上,对科研考核的指标压力变得越来越大,实验室教师的工作重心也越来越向科学研究转移,对于教学工作   

的重视程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重点实验室设备的购置通畅是以科研为导向,专业性非常强,很多并不具备本科专业教学的普适性;同时实验室布局也是以科研活动开展为导向,在空间上不利于规模化的本科教学活动展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目前的本科教学计划整体设置来看,重点实验室也并未完全列入到其统筹的范围,因此重点实验室的教学作用发挥不够理想。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对于以教学为主的应用型高等院校以操作型和演示型为主的实践教学过程,需要与重点实验室科研定位进行进一步地深入融合,更多地寻求共赢点。   

亟需重构资源体系

为了实现重点实验室资源面向教学工作的深层次利用,需要打破原有的教学体系,进行教学资源的重构,也应同步对教学手段进行丰富,摆脱以往单纯以课堂教学活动为主的教学过程安排,实现对实验室资源的深层次利用。在这一过程中要紧密结合重点实验室的特点,   

在资源利用上侧重满足高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特别是具有较高学习能力的学生,因此这种差异化的学习资源对其深入学习尤为重要。为减少阻力,基于重点实验室的优质资源可以提供包括“学期-学分-学时”在内的全方面教学活动对接形式,在时间和内容维度上与现有的教学体系进行系统对接。其中“学期”主要是对接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较长时间的学习环节,基本上以具有一定深度的科研项目等为载体完成;“学分”主要是对接专业课程,以学生总工作量满足16小时以上的专题调查研究等为载体;“学时”主要是对接一些课程的碎片化学习要求,以短时间的动态性任务为载体。以目前重点实验室开展的项目为例,可以将其申报、研发、推广等全过程进行分解,形成不同时段的任务与学生进行学习环节的全面对接。同时需要关注到,目前开展的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计划活动为重点实验室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基础,以此为基础的项目、资金和学分认定等与实验室的优质资源融合,将可以形成新形式的、覆盖全过程教学支撑体系。   

符合时代发展教学设计

就目前的教学过程组织来看,主要是以课堂为中心的模式,而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高校的教学过程是否也应该进一步转变呢?笔者认为,应着重加大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比例,给予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地点、内容、形式上的选择。   

以现行的物流工程技术类课程为例,在互联网渠道变得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学生接受知识、培养能力的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所以不能满足于课堂被动接收,而是需要有更多的“空间”组织自己的学习过程,需要不断丰富的学习通道拓展学习方式。以目前的物流系统仿真模拟软件为例,可以大量地利用云计算、远程调用等技术进行校外授课、联系;同时需要关注以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已经为政府、企业、协会线上的、以智能商务为特点业务开展提供了更多可能,通过构建的实验室云服务平台等可以从更加宽广的角度构建教学资源,丰富教学过程,充分发挥服务外包和校园交付业务的优势,方便重点实验室教学项目的实施。   

综上所述,我们需要明确地认识到,基于当前物流重点实验室特点,开展教学工作需要重视技术推动作用,同时,在政策上要提高支持力度,从而起到很好的导向和指引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教学管理和服务部门要树立新的理念,在增加管理和服务成本的同时更应看到教学服务质量的提升,应积极地给予配合。另外,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在外部环境转变的条件下积极做好自身角色的调整,做好科研和教学工作的互补性协同工作。只有在统一思想、群策群力的条件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推动才能保证重点实验室的开展教学工作得到更好的推动,形成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融合并行的发展局面,从而实现重点实验室资源的最大化和集约化作用,探索出一条适合学校实际的发展之路。   

来源:《现代物流报》2015年12月4日 A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