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人物简介:
魏续臻,男,1946年9月出生,1965年考入空军工程大学,1966年入党,1969年毕业。先后任教于清华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北京青年政治学院,2003年1月任北京物资学院党委副书记。1983年参与创建北京高校德育研究会,1995-2007年任副理事长兼秘书长。1997年起任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德育工作。2007年退休后,受北京物资学院委派到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物流学院组建起全分校第一个党总支并任书记。2017年在北京物资学院离退休处支持下,出版2003年以来主持的科研成果集《为青年铸魂》,共38.8万字。2007年担任《北京教育(德育版)》编委,参与部分审稿、评稿工作。
韩愈曾著《师说》,言为师之道:“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可见,在这位大诗人看来,老师的作用绝不仅仅是教授知识,而更在于培育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魏续臻教授就是这样一位专注于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真正的教授。
砥砺初心铸师魂 思政育人促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教育理念,宛如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国家的教育工作尤其是德育工作的前进方向。
魏续臻教授在教育事业的岗位上工作了一辈子,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逾四十年,对“立德树人”有着深刻的见解。他说,“立德树人”是在1957年毛主席提出教育方针的基础上,半个多世纪以来对教育规律最准确的揭示,是对教育本质最深刻的认识,是对教育体认的最高境界,也是对教育的最精炼的表述。
在魏续臻教授看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一个人的关键工作,对学生的成人、成材都有重大的影响。魏续臻教授说,办学校就会有学生,有学生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这么多年来,魏续臻教授的亲身经历和亲眼所见能够成功的人,能够立德、立言、立业的成功者,都不是单纯的靠了知识或能力,都是对社会的认识理解深刻,懂得如何做人做事,才获得成功的。光有聪明才智,没有为人处事的思想道德品质,必定一事无成。人都是置身于集体、社会、群众之中共同奋斗才能成就事业的。
1980年后,魏续臻教授在清华大学学生工作部,分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奖惩工作。清华大学成功的学生固然很多,但是也有半途而废的甚至自杀、犯罪的……魏续臻教授在清华大学无论是担任班主任、辅导员,还是在学生工作部时都努力推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与行政管理相结合,从而不断提高育人效果。同时他也根据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尽量不让学生背着处分包袱离开学校”这一思想教育管理措施。他积极向组织建议,学生在违纪受处分后确有悔改和进步表现,毕业时就不要让他们背着处分“包袱”离开学校,并被采纳实行。关于这个制度,魏续臻教授提到一个他至今都扼腕叹息的案例:一名学生在三年困难时期因为吃不饱饭,拿了他人二十个窝窝头票被勒令退学了。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个学生到学校来要求撤销那个处分。他痛苦地诉说,就因为现在看来根本无足轻重的二十个窝窝头票,20多年作为单位业务骨干的他一不能入党、二不能提干,甚至殃及孩子不能入团、不能当兵。一个青年大学生,就因为二十个窝窝头,人生受到巨大挫折,家人都受到影响。从这件事里,魏续臻教授就意识到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奖惩管理的必要性,才极力主张在学生毕业之前为他们做一次检讨工作,使那些改正了错误的青年学生轻装上阵走上新的征途。
2003年,魏续臻教授在北京物资学院任党委副书记期间,积极倡导学生在思想政治上要求进步,为此推动成立了“北京物资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同时,他还推动党课进行校、院(系)两级的分建改革。对此,魏教授解释说,因为大家平日都是学习、生活在院(系)班级里,以院(系)为单位管理。因此,魏续臻教授发动院(系)教授们的积极性,以院(系)为单位组建初级党校进行党的基本知识的启蒙教育,然后再将优秀的积极分子选送学校党校学习培养。通过分级学习教育,加强了学生对党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促进了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
在业余党校教育教学实践中,魏续臻教授非常注重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原著的学习。他表示,只有马列原著是最能说服人、影响人的。他大力提倡学生学习马列主义原著,学习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中国共产党史,在党校亲自讲授《共产党宣言导读》和《共产主义运动简史》。实践证明,这样的改革对于学生大有裨益,极大推动了北京物资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和大学生党建工作。
对于思政教育本身,魏续臻教授也有自己的思考。他例举亲身经历,骄傲地说:“我带过的班级成了北京市的先进班集体,班级党支部书记被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那时候我既当班主任,也当辅导员,不仅重视学风班风的建设,也重视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我带的班三十四名学生,在社会上都有所建树,都是各单位的骨干,我觉得他们的成长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在魏续臻教授眼中,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小到可以整顿班风班纪,扫除歪风邪气,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充满正气的环境中学习成长,大到可以影响校风学风,营造“心怀集体,勤勉向学”的良好氛围,改善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
魏续臻教授始终认为,学生时期的思想政治道德培养是受益终生的,它会在学生进入社会时得到更明显的体现。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主张人的全面发展。魏续臻教授说道,“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清华大学和北京物资学院在这方面都做的不错。”
魏续臻教授也提出了自己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期望。“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有的会因为学生学习成绩好而对一些思想道德问题一再容忍,甚至视而不见,这是不对的。”他指出,思想道德的问题更需要受到重视。学校要培养的应该是品德高尚,能为社会、国家做出贡献的人才,而不是有知识缺见识、有能力缺道德、四肢健全而人格不健全的人。学校应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将来能为伟大民族复兴做贡献的人。“如果不能严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重视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的培养,那么学校的教育就不能说是成功的。”
魏续臻教授还指出,现在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师生比过低,不仅数量不匹配,而且质量发展不平衡,还有很大提高空间。教授与学生的接触过少,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变化。针对这个问题,他认为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采取一些具体措施促进教授们平时多多走进学生中间,不断加强教授与学生间的互动,让教授们及时有效地对学生思想意识和做人做事行为做出正确引领。他还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的经常性培训,壮大优秀教师团队的规模,为学生们提供更优质的学习成长条件和优良环境。
魏续臻教授说,只有全国高校都重视思政工作,才能为我们的社会培养出有道德、有品质、有能力的新时代青年。
笔耕不辍献余热 夕阳红艳谱新篇
如今,魏续臻教授已然年过古稀,岁月在他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历经四分之三个世纪的沧桑,改变的是他的容貌,未曾改变的是他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以及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和追求。
73岁,这个年纪本应该在家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可魏续臻教授却继续在教育事业中发挥自己的优势。魏教授做了多年的教育,可谓是经验丰富,桃李满天下,可他并未就此止步,他要在自己身体足以支持的情况下,继续为祖国的文化和教育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在退休之后,魏续臻教授结合自己的专业在多方面为青少年教育奔波着,继续在教育部思政课教指委负责“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教材的编写和声像教材《时事》的编辑制作。魏续臻教授本人十分喜欢这门课程,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就带头开设了这门课程,早在1994年他就在《思想教育研究》杂志发表了开始“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的教学体会论文《教给学生看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因为喜爱所以重视,他参加“形势与政策”教材的组织编审,有些重大选题,他都亲自写作。魏续臻教授始终心系祖国,关心国家的发展和未来,他认为“形势与政策”这门课与现实生活紧密接轨,是帮助当代大学生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正因如此,“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难度亦大,他在课程教材的组编中下了很大的功夫。为适应新时代的教学模式和年轻学子的个性化需求,在微信公众号等网站上都可随时随地地看到课程教材和辅导文选材料,便于学生随时随地学习。
除编写教材外,魏续臻教授自2011年以来,应各地教育局、学校要求,率先开展社会第三方教育评估。魏教授在清华大学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与清华大型教育研究院联合成立了教育评估中心,并担任中心主任。评估中心的成员许多都是清华大学退休的老教授和北京市普教领域的知名专家。在教育评估过程中,专家们充分肯定教育工作中的长处和成绩,同时也毫不隐晦地指出工作中的短板,诚恳地提出建议和对策,促进学校改进工作,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另外,他还牵线推进清华大学老科协与山东省东阿县科技合作,2017年12月正式成立“东阿清华老科协科技服务中心”并担任中心顾问。
“人活着的意义在于劳动和奉献”,魏续臻教授在退休后给自己制订了四个“五年计划”——六十岁到八十岁,二十年,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目标,每个目标都与教育事业休戚相关。魏续臻教授说,在这四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如若身体条件允许,他会继续为社会服务,立德树人,上好大学生思想政治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一份力量。
撰稿/大学生记者团 张瑶迪 杨宝康 张蕴梦